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甄嬛传里这些人的原型都是古代才女一人

来源:月琴 时间:2025/5/16

作为一个热门剧作,《甄嬛传》的研究者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你知道吗?在原书中,大部分角色的名字都源于古代历史人物。

比如甄家三姐妹甄玉嬛、甄玉姚、甄玉娆,很明显就参考了梁武帝的女儿萧玉嬛、萧玉姚、萧玉婉。后期玉娆进宫时,皇帝还一直想给她改名为玉婉。

安陵容的名字来自于东晋文太后李陵容,而灵犀帝姬周韫欢,则来自于清末醇亲王七女爱新觉罗·韫欢。

其中有些人名,甚至还来自于古代一些著名或非著名才女,比如以下七位。

1、白月光·纯元皇后·柔则

纯元皇后在《甄嬛传》原书中,本名为朱柔则,剧中则是乌拉那拉·柔则。

朱柔则,字顺成,号道珠,生于浙江钱塘,是清代女诗人,蕉园五子之一,著有有《嗣音轩诗钞》。

朱柔则能诗擅画,尤其擅长画山水。

相传她的丈夫沈用济前往京城,逗留时间很长,她亲手绘制了一幅《故乡山水图》,并题诗其上。丈夫看完后大为感动,很快便转回了家来。

她留存下来的诗,以思夫为主,比如这首《寄远曲三首·其二》:

猎猎风初劲,沉沉雨未阑。

因怜儿被薄,转忆客衣单。

栖燕将雏苦,征鸿失侣寒。

居家与行路,同是一艰难。

自古思妇、思夫诗词很多,这首诗乍读起来只是平平。

但从母亲和妻子的角度来细细体会,自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情。

丈夫远行,独居家中抚养幼童的妻子,生活当然是艰难的。

一方面要担忧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苦,

另一方面又要担心丈夫在外,是否经历饥寒与孤独。

所以在诗尾感叹,“居家与行路,同是一艰难”。

2、幕后大Boss·皇后·宜修

皇后在原书中,本名朱宜修,剧中则是乌拉那拉·宜修。

她的名字来自于明代才女沈宜修。

.

沈宜修出身书香世家,字宛君,江苏吴江人,著有诗集《鹂吹集》,收录余首诗。

她的丈夫叶绍袁也是文学家,三个女儿更是个个才华出众,尤其是小女儿叶小鸾。

叶小鸾虽然年少夭亡,却清幽恬寂,高情旷达,惊艳一时,赢得无数文人追捧。

沈宜修的人生相对就比较惨然,年少时富贵无忧,嫁人后与丈夫琴瑟和谐。

但因为丈夫多年科举不利,她生下八男三女后,家境也越来越窘迫。

更令人悲哀的是,小女儿17岁早亡,两个多月后大女儿也悲伤过度,早早逝去。

所以在沈宜修留下的诗文中,以思念亡女的诗词最为动人,比如这首《亡女琼章周年》之二:

玉质花颜总惘然,几回音韵况当年。

凄心莫问刀常剪,遥夜何堪骨自煎。

雁唳一声寒月落,枫飘万壑暮云连。

江淹难写千秋恨,惟叩华香向佛前。

这首诗写在叶小鸾去世周年。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但哀痛之情仍然清晰。

每每想起,母亲的心中依然如同被被刀剪碎,骨肉仿佛被日日熬煎,令人不忍卒读。

长女去世后,她苦熬了三年,便油尽灯枯,撒手人寰。

、惠妃·沈眉庄

沈眉庄是甄嬛的至交好友,在书中和剧中都温婉大方,堪称闺秀表率。

但她的名字,却出自于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顾横波。

.

顾横波原名媚,又名眉,字眉庄、眉生、智珠等。

从这些称呼便能看出,她必然是位眉目秀美的女子,连她居住的小楼也名为“眉楼”,是当时文人雅士云集之处。

她工诗善画,通晓文史,才貌双绝,擅画兰,善音律,有“南曲第一”之称。

后来,她更名为“徐善持”,嫁给明末“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为侧室。

随着龚鼎孳降清,她也封为“一品夫人”,是秦淮八艳中地位最为显赫的女子。

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任性嫉俗,有男儿风,所作诗词收录于《柳花阁集》。

除了兰花,她也颇爱菊花,相传某年中秋佳节,众人围坐眉楼的花亭之中,饮酒弹唱。

有人提议依次作诗,最佳者奖励桂花编成的花冠。

顾横波看到院中少见的粉色菊花,写下一首《咏醉杨妃菊》:

一枝篱下晚含香,不肯随时作淡妆。

自是太真酣宴罢,半偏云髻学轻狂。

舞衣初著紫罗裳,别擅风流作艳妆。

长夜傲霜悬槛畔,恍疑沈醉倚三郎。

4、敬妃·冯若昭

躺赢派代表敬妃娘娘,书中本名冯若昭。

她的名字源于唐代著名的才女宋若昭。

.

宋若昭在后世声名不彰,唐代宋家五才女的名声可是甚嚣尘上。

她的祖上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父亲宋庭芬,生有一男五女,独苗苗的儿子愚不可及,五个女儿却个个聪慧。

宋家五女都立志不愿嫁人,被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上表推荐后,唐德宗考察了她们的文章诗赋和经史大义,大为赞赏,把她们召入宫中。身份当然不是宫妾,而是女官,称为“内学士”,后拜为尚宫。

二女宋若昭为人练达,成就也最高,晚年被进封梁国夫人。

唐穆宗在东宫做太子时,若昭就曾单独为他讲解经训,可见深受信任与重视。

她历经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六宫嫔妃、诸王、公主、驸马,皆以师礼相待,称呼她为“先生”。

.

宋若昭的作品,只留下了一首应制诗,另有与姐姐宋若莘合作的《女论语》。

应制诗,也叫“应和诗”,是我国古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这首名为《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撩应制》的诗也是如此:

垂衣临八极,肃穆四门通。

自是无为化,非关辅弼功。

修文招隐伏,尚武殄妖凶。

德炳韶光炽,恩沾雨露浓。

衣冠陪御宴,礼乐盛朝宗。

万寿称觞举,千年信一同。

5、慎嫔·刘令娴

与甄嬛同届入宫,却早早失宠的慎嫔,在剧中并没有出现。

然而刘令娴这个名字,却出自于南北朝时南梁女诗人。

她是彭城人,即今江苏徐州人,世称刘三娘。

她的兄长是史书中有名的刘孝绰,丈夫和公公也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士名流。

她的诗多写闺怨,语言清新,风格流丽。

然而最著名的却是丈夫徐悱病逝时,她写下的《祭夫文》。

这篇悼文辞意凄惋,在当时留下了“令名士搁笔”的美谈。

刘令娴留下的诗不多,但有一首却被好事者戏称为史上第一首“同性恋诗歌”。

那就是《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

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

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

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叫谢娘的女子的,而栀子在南朝民歌中常被代指恋人。

虽然因此判定她为同性恋者过于片面,但这种流言却传了上千年。

6、瑃嫔·罗惜惜

瑃嫔原是歧王府引荐的侍女,善弹月琴,只在小说中出现,未在剧中。

这位名气不大的女子,原名罗惜惜,却是来自宋代才女罗惜惜。

罗惜惜与南宋诗人张幼谦有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两人自幼为邻居,本是青梅竹马,年少慕艾,经常互相诗词传情。

张家家境贫寒,张幼谦随父到外地坐馆,两年后才回来,罗惜惜送上十枚金钱和一颗相思子为信物。

张幼谦请母亲上门提亲,却遭到罗家拒绝。于是张幼谦立志中举做官,迎娶佳人。

又两年后,张幼谦科举归来,罗家已经将罗惜惜许亲富户辛家。

张幼谦十分心痛,写下一首《长相思》托邻居老妇偷偷捎去:

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盟字字真。如今墨尚新。

过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钱变作银。如何忘却人。

从此两人私下相会,半月左右被罗家父母发现,将张幼谦送到官府。

罗惜惜羞愧投井,却被父母阻拦,她下定决心嫁给张幼谦,写下了一首《卜算子·幸得那人归》:

幸得那人归,怎便教来也。一日相思十二辰,真是情难舍。

本是好因缘,又怕因缘假。若是教随别个人,相见黄泉下。

后来,经历重重波折,张幼谦甚至被下到狱中

张幼谦告官后才抢回爱人,结为夫妇。

7、孟静娴

孟静娴,在小说原著中名为尤静娴,是果郡王允礼的娴福晋。

而这个名字,来自清代女诗人丁瑜。

.

丁瑜,字静娴,清代长兴人,著有《皆绿轩诗》。

她生平不彰,留下的诗词,多写闺情闺怨、思夫一类,与书中的娴福晋倒是颇有相似。

这首《长相思·忆外》词便是其中代表,写得缠绵悱恻:

听钟声。数寒更。窗外芭蕉滴到明。梦儿也无情。

薄罗轻。玉钗横。目送新鸿字未成。非关宿酒醒。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间。诗词中的梅帐,清雅入骨香入梦凭吊岳飞的两首诗词,刘过为他喊冤,文征明却将矛头直指宋高宗十位帝王十首诗,有豪气,有柔情,哪一首触动了你的心?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