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走进伯渎河边的非遗,这所小学发掘地域

来源:月琴 时间:2025/2/27
《现代快报》由新华社江苏分社创办,现隶属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南京最大的综合性都市报年1月9日《现代快报》报道

推进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有效实施,展示劳动课堂教学改革样态。年12月29日,由无锡市教科院举办的年无锡市“劳动任务群”教学研讨暨小学劳动课程优秀成果展示评比活动走进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来自各区(市)劳动教研员,以及全市40多所中小学领导、骨干教师共多人参加活动。

当天上午,开展了劳动优质课观摩研讨及学校优秀经验评审活动,来自宜兴、惠山和新吴的四位老师展示了四节优质观摩课,呈现了她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探索。在下午场学生劳动项目现场评比展示中,全市共有31所小学参与了此次优秀成果展评。现场既有丰富的文本呈现,又有学生的现场操作和解说,生动展示了各有特色的劳动项目优秀成果。

“在劳动课程开发上,我校精心发掘地域优势资源,以《伯渎河边的‘非遗’》为主线,形成了学科与资源融合的本土化课程体系”,梅村实小校长邹莉介绍说,学校从“衣食住用行”五大方面进行项目化设计,将伯渎河畔的缫丝、印染、木作、传统烹饪技艺传承好,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

据了解,该校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编写了“自能小达人”“种植小能手”“中华小厨神”三个学段的校本劳动实践作业手册,在校内设有民间艺术村、3D打印教室等劳动教育场地,还与康明斯发电机公司合作开辟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开展微型农业生产劳动实践,践行学校“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办学理念。

在校外劳动基地建设上,该校与各类非遗传承工坊合作,打造了钱氏古法酿酒工坊、古月琴坊、梅里遗址博物馆等具有梅村特色的学生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劳动实践场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的需要。

以走进伯渎河边的“非遗”为主题的劳动课程是梅村实小劳动教育的一大特色。学校打造本土化劳动课程体系,从“衣食住用行”五大方面,设计了“伯渎河畔‘丝’华年”、“梅里古城‘味’正浓”、“‘粉墙黛瓦’枕河居”、“穿越千年趣识‘陶’”、“门泊东吴万里‘船’”五大主题,让学生在梅村人民生活印记中探寻具有江南特色的劳动元素,用双手感知梅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以“非遗”传承为靶心,在“传统手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烹饪与营养”四个方面设计项目化活动,让学生亲历情境、亲身体验,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劳动精神。

在实施劳动特色课程时,该校积极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环境。同时,利用梅里遗址博物馆、“钱氏古法酿酒”等非遗传承企业资源,与志愿企业携手,为学生共同打造劳动课程的特色场域。(陈玲娟杜博)

支持发布:《百度新闻》新媒体平台,出品:《现代快报》教育人才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