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安化彝族乡乘发展东风迎彝乡之变民族时报

来源:月琴 时间:2023/6/14

本报讯(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周羽)安化是玉溪市江川区唯一一个民族乡,这个总人口人,彝族人口占93.9%,另居住着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山区乡,本着“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的思路,乘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东风,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贫困彝乡向上向美

安化彝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花云芬是土生土长的安化人。安化承载着花云芬的成长岁月,见证了她从一个彝族小女孩成长为家乡的建设者;而安化乡的发展历程也记录在花云芬的脑海之中。

“你们开车从城区到安化的这条路,柏油硬化的路面现在一点都不难走吧。”花云芬说,自己是当时安化乡考上江川一中能去城里上学的少数人之一,记忆中的求学之路是长满杂草、崎岖难行的山路。

如今,花云芬走过的那条路变好了,安化乡亲的脱贫路也拓宽了。

据介绍,年以来,安化乡整合投入各类资金先后实施了整乡推进精准脱贫、整村推进奖补等项目;启动“百千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补齐了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电力供应等短板。彝乡生活蒸蒸日上,花云芬记忆里“没鞋光脚跑”的苦日子变成了“家家有汽车”的好日子;乡亲开始种烤烟种蔬菜,去往外地务工;村子现在也是新房鳞次栉比的新农村景象。

这边安化乡的脱贫攻坚刚交上一份“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的答卷,另一边在安化乡党委书记陆云波的带领下,花云芬和全乡党员干部开始谋划起安化乡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我们将从坚持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花云芬说。

为此,在产业转型方面,安化乡开始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式大力发展多肉花卉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来自江城镇的陈坤是安化乡种植多肉的第一人,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光山村多肉种植面积达亩,产品远销多地,安化乡多肉种植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

让彝族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安化乡是一个彝族乡,但是过去大家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并不重视。“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除了生活上的改变,更多的就是心理上的自信。”花云芬告诉记者,生活好了,安化人现如今开始重拾民族文化记忆。

77岁的安正雄弹得一手好撒弦乐。从年开始他便思考着如何将撒弦乐传承下去。为了传承撒弦乐,安正雄靠家里种植和养猪的收入在村里办起了少儿撒弦月琴培训班。9年过去,安正雄在教授撒弦乐一事上从未懈怠,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当地小学在开设月琴兴趣课后,安正雄又成了任课教师。而谈及初心,安正雄只说了一句话:“小的时候还能经常看到、听到‘过街调’,现在已经慢慢不见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过街调’还能回来。”

安化乡彝族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循着当地人的记忆捡拾,深埋于岁月的彝族文化开始绽放光彩。安化乡建立小龙茵刺绣基地,发展29位彝族“绣娘”,弘扬和传承民族刺绣;拍摄专题片,激活还原古老的彝族文化;开发彝族特色美食、彝族传统服饰等,吸引更多的人到安化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年以来,安化乡相继完成斗牛场、民族文化广场等民族特色项目建设后,开始了民族文化体验乡村旅游项目的打造。彝乡文化随着斗牛节、火把节等节庆活动的开展不仅得到了传承,也得到了更远更广的传播。

优化教学资源彝乡未来可期

村里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因为这里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去到安化乡两次,董炳小学(即缘为书来希望小学)让记者印象深刻,一是依山而建的校园展示彝族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墙体彩绘;二是即使只有75名来自安化董炳村及其周边山区的彝族学生,这里的办学条件也并不含糊——2万多平方米的校区里新式教学楼、体育场、学生宿舍、食堂等配备齐全,刺绣教室、计算机教室也达到了Ⅰ类标准。

据董炳小学校长施伟介绍,7年以前,校区未及现在的一半大,学校的主体建筑就是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学生宿舍,楼体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曾经“一师一校”,办学条件也不能和现在相比。年,安化乡中学同前卫镇中学合并办学,董炳小学的学生们便迁进了安化乡中学的校址,也就成为了现在“学生不多,校区却不小”的董炳小学。董炳小学地处偏远山区,学生居住分散,为解决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学校采取寄宿制办学,为此安化乡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投资了余万元对校舍进行修缮。

“校区大了,优化办学的拳脚也能施展开了。”施伟说,学校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