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南半岛到马来群岛,广阔的海域,湿热的夏季......”对东南亚的印象暂留到了高中的地理课堂,小吊扇吱呀呀地转着,青涩的岁月,跟着PPT上的图片,认识骑楼、季风气候、种水稻的人们。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在那一片古称交趾的土地上会诞生了一名叫“陈英雄”越南导演,也不知道一部名叫《青木瓜之味》的电影已经在法国上映......
电影的一开端,噪郁的蝉鸣在仲夏夜里缠萦,一位从乡下而来的小女孩走进大宅之中,开始了做工的生活。导演从梅的视角入手,展现了一个女孩眼中的老西贡。
随着镜头的转换,从葱郁的花到院内青透的番木瓜,从褐色的蚂蚁到剥下的润白籽粒,细细丝丝都体现了小女孩对自然的亲近。电影的整个画面清新自然,色调偏冷绿,是在潮湿的夏天轻嗅一口的味道。
整段叙事细腻含蓄,电影分成了小梅的女孩时期和女人时期两部分,其中也交杂了一个西贡中产阶级家庭的兴衰和一个新时代男人的恋爱观。
年少的小梅是幸运的,她当差家庭的女主人温厚坚强,会柔和地安抚打碎花瓶的小梅,也能在丈夫离家后,独自坚守布衣店维持生计。但女主人同时也是当时越南社会的一个悲惨缩影,被囿于封建女德之下,踽踽独行。她的一生,低头于婆婆的教训,宽容顺从于不负责任的丈夫,将对逝去女儿阿桃的爱意弥补在小梅的身上。
影片中的婆婆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恶婆婆,她半挽着花白的头发,端庄且虔诚,青灯木鱼,在顶楼的斋堂中为逝去的亲人诵经。她严肃但不会刻意刁难他人,对爱情也忠贞不渝。古代越南受中国儒家影响,崇尚男尊女卑,妻以夫为上。面对儿子终日弹琴不思家事,婆婆却将责任归之于儿媳身上,认为儿媳没有留住儿子,没有主持好家事。我想这便是陈英雄导演想批判的传统文化的余毒。
婆婆这个形象上有一条隐线,让人嗟叹。同婆婆对逝去恋人的坚贞一样,也有一个人也对婆婆坚贞不改,一直在暗处静静地守着婆婆。唐先生是一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西贡老绅士,优雅温和,暗恋婆婆多年,在小梅的帮助下远远地看了眼避世的婆婆,便选择离去。这大概也是儒家文化中崇尚的君子形象,爱而不打扰,静处来守护。
年少时的配乐多采用越南横笛和民间弹拨乐器,在一片蛙鸣声中营造闷夏南洋的感觉。与大少爷沉溺音乐、二少爷细腻懂事相比,小少爷阿天调皮好动,为全片沉静古意的氛围增添了几分灵性。他会逗弄小梅,会捉虫捕鸟,性格顽劣但又不失小孩子的可爱,是典型的富家小少爷的形象。
镜头一转,小梅的女孩时期在男主人的去世和大少爷成家后结束。大少爷性承父亲,在传统音乐月琴上颇为沉溺,也同父亲一般将所有的琐事丢以了新婚的妻子,不问家事。从古俗方面来看,家族应以长子而主之,我认为大少爷阿林同他父亲一样是不负责任的。但从音乐方面来看,我认为阿林和他父亲一样是有天赋的,他们真正做到了以乐为妻,与琴灵魂相通。
在家庭极度清贫的环境之下,女主人不得不将小梅被送入了一个新的家庭做工。
新家的男主人是大少爷阿忠的好朋友阿权,同时也是一名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钢琴家。他弹奏着西化的钢琴,却经常擦拭和收集佛像,阿权象征着越南中产阶级的新一代年轻人,西方文化的皮,东方文化的骨,沉静且兼具佛性。
长大以后的梅是导演对东方女性美的个人凝练,静谧而含蓄,自然且收敛。区别于幼时为蟋蟀换水、对蚂蚁着迷的单纯自然,长大以后的她更是一种面对情感的单纯自然。
随着配乐的变化,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小梅精神世界的变化。其实从小时候初见阿权,她便已生情愫,到从柜中发现自己的画像,再到最后阿权的表白,梅一直给人天然懵懂的感觉。她没有刻意去索取,也未刻意去躲避,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是传统的东南亚女性人格。
与其相反,阿权的未婚妻是一个激进派的大小姐,她追求时髦,反对男尊女卑,热烈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是西化女性的典型人格。在两者之间,阿权选择归属传统,也选择打破传统,归属的是“择妻温贤”的观点,打破的是“门当户对”的观点。
影片的最后,梅完成了从女仆到女主人的阶级变化,她常着的奥黛也由少女时期的月白色变为妇女时期的明黄色。
回溯影片中的纱帐凉席,沉闷钟声,全片以唯美的拍摄风格和热夏的南洋风情取胜。从故事发展脉络来看,虽少复杂情节和长段的对话,却处处可以体现导演对留白美学的理解。从元素构成来看,画面以蓊郁的东南亚绿植为主打,穿插深色调的南洋木质家具,点以搪瓷盆、奥黛的白以及胭脂的润红,构成了一场属于西贡的仲夏夜之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