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滩或是公园,偶尔会看到孩子们放风筝,如果仅仅以为风筝只是儿童的玩具,那这是对风筝最大的误解。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诸多说法,有说法是古人看到风帆能借助风力,于是受到启发创造了风筝;有“飞鸟说”,风筝是模拟飞鸟而创造出来的;有“木鸢说”,相传风筝源于春秋时期墨子制作的木鸢;有“纸鸢说”,据说汉代的韩信发明了风筝……
风筝产生的历史久远,距今有两千多年,起源已无从追溯。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风筝诞生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
从嫦娥奔月的飞天神话,到东煌莫高窟的飞天女神,天空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一个神秘而梦幻的存在。而风筝的产生,是人们对神秘世界的一次伟大探索,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寄,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人们受到自然的启发,创造了风筝,风筝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风筝是集聚了娱乐性、文化性、科技性、体育特征等的艺术创作。
01一根线上的艺术,风筝不止是娱乐
风筝制作在民间艺术中有着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题材丰富、造型逼真、图案有丰富的寓意,色彩搭配也极具美感。
燕子、蝴蝶、蝙蝠,双喜字、福字、寿字,花篮、扇子、宫灯,女娲补天、哪吒闹海……不管是动物类、字样类、器物类、神话类风筝,还是其它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都是人们喜爱的风筝图案。
而且这些图案被绘制成风筝时,十分讲究逼真,不管近看,还是远看都惟妙惟肖。
传统风筝在配色上主要采用红色、黄色、绿色、黑色等艳丽夸张的色彩,极具民俗特色。红色寓意喜庆辟邪,黄色寓意吉祥如意,黑色寓意庄严沉稳,绿色搭配蝙蝠是“福禄”,红色搭配蝙蝠是“洪福”。
风筝不仅好看逼真,而且大多寓意吉祥,制作十分精美,充分展现了传统民间艺术审美。民间艺术审美又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紧密联系。
因为期盼美好,春日秋日放风筝,不止是娱乐游戏,还带有浓厚的仪式感。
风筝与吉祥结缘,有些地区放风筝时,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村民们摆案设香,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些地区忌讳风筝断线,认为会把福气放走。《红楼梦》里也写到,放风筝有“放晦气”的寓意。《漳州府·府志》里也有明确的记载:“九月登高,童子作风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灾。”
风筝还常常与爱情联系在一起。向来有“千里姻缘一线牵”之说,因此风筝长长的线,被喻为连接男女姻缘的红线。
明清时期关于风筝的民歌唱到:“风筝儿要紧是千尺线,忒轻薄,忒飘荡,不怕你走上天,一丝丝,一段段,拿住你在身边缠。”清代诗人胡梦佳的《竹枝词》这样写:“满湖风月夜沉沉,朗比风筝侬月琴。”戏剧小说中,书生才子与闺中小姐,常因风筝结缘。浪漫爱情人物故事也是风筝绘面的一大主题,牛郎织女风筝、梁山伯与祝英台风筝、许仙白娘子风筝等。
不管是风筝的制作艺术还是其展现的审美意识,人们都会突出、渲染美好幸福的一面。
因此风筝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极具艺术的民间工艺,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表达着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天空自然的追求。
02春日放纸鸢,老少皆宜的养生之道
风筝不仅是艺术,还是一项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中,接受度和普及度较高的一项运动。放风筝,不仅可以自娱自乐,还是竞技比赛的一种,而且老少皆宜,人人都可以参与。
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就提出了“养生”“保身”的概念,古人对于修身养性是十分重视的。
自古就有清明、重阳放风筝的习俗,除了节日信俗外,也是因为春日秋日放风筝有保健的功效。
《续博物志》中说:“春日放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燕京岁时记》中也说:“儿童放之空中,最能醒目。”
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春日时出门放风筝,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可以排解冬日久居室内的郁结之气,有健脑益智的功效。同时,仰望视野开阔的天空,有利于调节视力,缓解颈椎疾病。
春秋季节交替时的气候,时常会引起流行疾病,多进行户外活动,可以起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效果。
有关于放风筝的民间歌谣唱到:“春天到,放纸鸢,老老少少好热闹,健康长寿乐淘淘。”风筝除了在生理上有健身的功效,也利于修心养性。
清人描写放风筝的乐趣时写到:“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壁上观者,心为物役,乍惊乍喜,纯童子之心;忘情忧乐,不复知老之将至矣!”
户外微风徐徐、新野辽阔,放风筝时容易达到“忘忧”的境界,身心愉悦。
国外有一种“风筝疗法”,经科学研究证明,风筝疗法对神经衰弱、精神郁结、儿童智力不足等都有益处。放风筝也是一项有利于精神放松的运动。
风筝作为运动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传统民俗中,风筝的轧制、风筝表面的涂绘、风筝的放飞,都是人人皆可全程参与的。
在整个风筝的制作和放飞过程中,就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亲戚朋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良好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家庭和睦,身心愉悦,是更高级的养生。
风筝运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唐朝起,在民间时兴了一千多年,其保健身体、畅神养性、有益身心的养生功效是不可低估的。
03风筝扶摇直上,人类最早的飞行器
国外科教影片《翼的探索》中说:“最早的中国风筝是人类观察动物飞行所发明的第一个成功的飞行器。”后来,人们受到风筝的启发,深入试验和研究,才有了滑翔机和飞机。
风筝的发明是人类飞天梦的第一步。
我们司空见惯的在天空中盘旋的风筝,在制作时需要讲究一定的力学和平衡学原理。
风筝升空需要风筝的迎风面与风向构成一定的角度,才能产生升力,因此制作风筝时不同风筝的脚线位置与长短都会有所不同。风筝不同的结构部位也会影响风筝的飞升,面积大的部位飞升力强,面积小的部位飞升力弱。
我们看到的风筝大多是对称的,且尾部有飘带或飘穗的装饰,除了美观更多的是出于平衡原理的考虑。
古人在讲究这些飞升原理的同时还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缤纷多样的风筝样式,不得不感慨人类在艺术与科技上的智慧。
风筝在创造之初并不是用于娱乐游艺,而是多用于军事上的宣传、联络、通讯、等活动。在中国随着风筝艺术的发展,风筝逐渐成为民间娱乐的一大主题。
而12世纪,风筝传入西方各国,又有了另一番发展。
17世纪的诸多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风筝的身影。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费城实验”中,利用风筝引雷。年,英国约翰·波卡特发明了一种以风筝为牵引力的车并获得了专利。年人们受到风筝的启发,利用风筝传递绳索、钢缆,修建桥梁……
风筝在科技领域给了人们很多启发,后来滑翔机和飞机的出现,也得益于不断地风筝运载实验。
人们起初用风筝运载人偶、重物飞行来进行实验。年法国博士希尔·拉威尔将一个11岁的儿童利用风筝放飞到10米高的空中,并安全降落。18世纪70年代,俄国海军也进行了多次风筝载人实验。直到年,澳大利亚人劳伦斯·哈格立佛设计了一种盒形风筝,它是“盒形机翼”的前身。
年,美国莱特兄弟,进行多次风筝制造实验之后,制作了一只滑翔机。又经过近千次的试飞,他们在制造了第一架以内燃机作动力的“飞行者一号”。
虽然如今科技高速发展,风筝作为飞行器物发挥的种种功用,已被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取代,但是风筝在人类科技文明史上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地位。
正如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里写着的:“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04“消失”的风筝
风筝的放飞对风力和风向有诸多要求,城市里高楼林立,一是阻碍风筝的放飞,二是容易改变自然风向。再加上,互联网发达,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放风筝只偶尔在江边或是公园可见。
风筝似乎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多少有点令人唏嘘,但风筝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以风筝为主题的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绘画依旧活跃,风筝更多地成为了美化人们生活的艺术品、收藏品、纪念品。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筝文化城市——山东省潍坊市。年风筝制作技艺被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风筝在历史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人类第一次把对天空的梦幻变为现实,它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创作的民间艺术,它含有文化、艺术、体育、科技、民族性等多重概念,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风筝看似常年处于“底层”,是乳齿小儿的戏耍之物,其实不然,风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风筝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它是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