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头条新闻丨宁德市蕉城省级非遗项目,人民的

来源:月琴 时间:2022/10/28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新清福建网络报道6月9日讯,根据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自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文化遗产日",年6月12日为今年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节”,也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在宁德畲乡,“三月三”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每年的这天,畲民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独特的形式来庆祝节日。

这是一个民族狂欢的大舞台,彩旗飘扬,气氛浓烈。宁德畲族三月三的号角已经响起,畲家人们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以歌表志。

每逢三月三,畲民就三五成群相互对歌。畲家善山歌,也对民间乐器有着深厚的情感,畲族鼓吹班,吹吹打打,唢呐、笛子、胡琴、月琴、乐锣、鼓等交汇,萦绕在每一个畲村,每一个畲民耳旁。

“三月三”民俗节又称“乌饭节”。在这天,畲家人民户户都吃传统乌米饭,整个村子里都飘荡着淡淡的清香。一粒粒谷米从白花花变成乌亮亮,就如同穿上了一件花衣裳,因此这里流传着煮乌米饭就是为了给谷米穿花衣裳,过生日的说法。

年10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命名其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霍童二月二灯会本身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霍童线狮、铁枝等非遗技艺呈现的载体。农历二月二,也就是俗称的龙抬头。每年这时候,霍童镇都会举行一场热闹非凡的灯会活动。

霍童开基始祖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因不满隋炀帝暴政,弃官举家迁入周宁咸村。他的姑丈朱福早年定居霍童石桥村。有一回,黄鞠来霍童玩,看到这里山青水秀,萌生了和朱福易地而居的念头。他告诉朱福,咸村那里是“千里池塘万亩花园”,朱福答应了黄鞠的请求。不想到了咸村一看,原来万亩花园是油菜园,根本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富庶。为了答谢朱福的情义,黄鞠承诺每年二月初二迎请朱福回故地过生日。于是每年二月二你来这里,我闹花灯给你看,就这样形成闹灯。

年8月28日,霍童二月二灯会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蕉城、古田、屏南三县交界处的黄家村,年入选福建省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原来这座偏僻的山村藏有一种传承百年的传统手艺——黄家蒸笼。

传说黄家村第二代先祖黄一府,在山上放牛羊的时候,留意到漫山柳杉木突发奇想制作了一个柳杉木饭盒,代替以前使用的草包,于是利用柳杉木竹片和藤条制成了一种木炊具——蒸笼。

黄家先祖自强不息,热心钻研,不止创造了黄家蒸笼这门手艺还十分有远见的规定,还要求手艺必须世代相传,到了现在黄家蒸笼已经传承了多年。它不仅是柳杉片手縛技艺的一个典型遗存,更被誉为民间传统手艺“活化石”。

年,黄家蒸笼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云淡村海上龙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从宋仁宗时期至今,已近千年,为早期驱邪禳灾形态“活化石”在闽东的遗存。

云淡龙舟竞渡分为母船和子船,母船“巡海洗港”用于驱邪安魂,子船用于竞渡,赛道上,鼓手们统一着装,蓄势待发,一声令下,振臂一呼,劈波斩浪。河岸边,加油声此起彼伏,喝彩不断,欢呼雀跃,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我们的节日”的独有魅力,在增强乡间邻里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

云淡龙舟内容形式多样,有“迎神问杯”、“迎神上船”、“舟中施符”、“桡手吃符水”、“吃蚕豆酒(祛邪气)”、“船插香杆”、“香杆绕厝驱邪”、“放神铳”、“巡港”等,具有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还包含有祭吊爱国诗人屈原、闽王王审知和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等诸多历史名人纪念活动,继承弘扬了古代先贤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弘扬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年,“蕉城区云淡海上龙舟竞渡习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闽东传统根艺作为闽派根艺的一脉,富有自己的特色。闽东根雕的创作更加强调根材的天然造型,明确提出“根雕不宜拼接”的观点,采用传统古法工艺处理,注重表现根材的本色和纹理,地方特色显著。而且,闽东根雕利用了朽木残根的形态特点,对舍去的截口和需要改变原有形态的局部,完全不留下刀痕凿迹,具有较高的技术价值。

年,闽东根雕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米饭是畲家人过节时必备美食,是由大米经过乌稔草做成的汁浸染后,加入蜜枣、白糖调匀,在蒸笼上清蒸一个小时而成。历史可追溯到多年前的唐代。

据史料记载,相传唐朝总章二年(公元年)畲族英雄兰奉高、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唐朝压迫,被唐军围困山中,粮草断绝,当时正当隆冬之时,惟有“乌稔果”尚挂枝头,采回一尝觉得十分香甜,即传令大量采集混合军粮充饥,解决了军粮,冲出重围,打了胜仗。

次年三月三日,兰奉高、雷万兴因念前旧事,让士兵上山摘乌稔果;可时值春暖花开,无果可采,士兵们上山后只采到乌稔树叶回来就和糯米蒸煮做成乌饭,结果,发现这样做出来的乌饭却别有风味。兰、雷死后,畲族群众为了纪念这一功绩,每年三月三日都做乌饭供祭祖先。这一习俗就此流传下来就成为畲族群众三月三的乌饭节。

清代乾隆皇帝赞乌饭为江南第一宝,杜甫也诗赞其“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年12月“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蕉城、霞浦)”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先民早在唐朝就开始迁入闽东,明清时期迁徒活动更趋频繁,使闽东成为我国畲族最集聚的地区,蕉城区上金贝、猴盾村等均为有名的畲村。在于汉族人民交流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畲族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构成丰厚的畲族文化。

畲族早期没有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所以他们就通过舞蹈形式,把习俗和文化融入到舞蹈中

去,一代代传下去。明朝中期宁德地区就有巫师表演的“祀福”舞蹈,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畲族舞蹈多以畲族图腾信仰为主要内容,舞蹈中印记着畲族始祖业绩,并融进衍生原始宗教礼俗及道教文化。畲族的传统民间舞蹈(龙头舞、铃刀舞、猎捕舞)以蹲步与跳等为主要动作,以此来纪念畲族先祖。

年,畲族龙头舞正式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百草堂阮氏祖传膏药简称为“薄贴”,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但由于近代汤药的发展,黑膏药的使用大大减少,特别在现代工艺的橡胶膏出现后,医院中绝迹,只流传在民间。如今,百草堂阮氏祖传膏药为闽东乃至福建人民的健康治疗做出了现实贡献,已经走向浙江、广东地区,甚至扩展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区,对于两岸地区的医学交流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林智

原标题:版权声明:本文图授权发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