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晋宁区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来源:月琴 时间:2022/8/15

掌上春城讯日前,一个宽1.5米、长2米的彝绣作品——《民族大团结》历时一年完成,作者是年近80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唐兰英和晋宁区双河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彝绣作品色泽艳丽,也折射出近年来晋宁区委统战部“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工作思路,民族文化进校园,让晋宁区双河乡绽放团结进步的“石榴花”。

彝绣课堂传承民族文化

“我眼睛不好使,现在必须佩戴老花镜才能做针线活,但每次来教孩子,我都特别开心。”唐兰英笑着说。在双河民族小学,专门有一间彝绣教室。一到彝绣课,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聚到这里,每个人手上都拿着彝绣特有的黑布,跟着唐兰英一起学刺绣。

双河乡有着悠久的彝族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彝族刺绣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唐兰英是土生土长的双河乡人,自小就跟着家人绣花针。18岁时,唐兰英就已经能绣出各种服饰,外村的人都来请她画绣样,跟她学绣花。27岁时,她绣的各种服饰、围腰、鞋子等在村里村外已小有名气。近年来,唐兰英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省级民间优秀艺人”“省级刺绣大师”。

“彝绣是双河乡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保护和传承好,这门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没了,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看得到。”近几年,唐兰英虽然腿脚不便,但她还是乐意接受邀请前往双河民族小学,亲手向孩子们传授彝族刺绣技艺,进一步挖掘具有潜力的民族文化传承人。

为大力扶持民族民俗文化发展,自年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以来,双河民族小学就开始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开展家校联系活动。双河民族小学校长李海燕介绍,年至今,唐兰英风雨无阻地为孩子们上课,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传统刺绣技艺,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将当地文化艺术融入日常教学

双河乡的彝族村民至今仍保留和延续着传统的彝族风俗习惯,火把节、开街节等传统节日,每年都会如期举行。年,双河乡被评为“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年12月25日,双河民族小学被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贺新春》栏目组选定为“我的梦——年《东西南北贺新春》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南部城市录制分会场。年,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节目组再次来到双河民族小学进行录制,节目中,多名当地学生展示了秧佬鼓、吹树叶、弹月琴、绣彝绣等技艺。从此,双河“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名声在全国逐渐传开。

如今,走进双河民族小学,校园大门上的彝族文字十分醒目,学校的过道和走廊上挂着师生们参加民族文化活动的照片,来到“月琴教室”,则能看到秧佬鼓、月琴等少数民族乐器。

李海燕介绍,学校有近名学生,在30余名教师中,有4名教师会彝语,李巧就是其中一名。李巧来自双河乡田坝村,家里世代都在这里生活。他介绍,除了日常的体育、科学等学科的固定教学外,他还会教学生们彝语。该校的另外一名老师施凤丽,也致力于学校的民族文化教学,年,她凭借秧佬鼓项目,被评为区级非遗传承人。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双河民族小学组织创编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挝乐”,在强壮学生体魄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同时,学校还邀请当地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目前,学校利用周三或周四下午3点至4点的时间,开展秧佬鼓、吹树叶、弹月琴、绣彝绣、打陀螺、滚铁环等兴趣小组活动。

李海燕透露,学校今年将围绕作曲、作词、舞蹈编排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打造大课间“秧佬鼓”——《彝乡的明天》,努力将其打造成双河民族小学乃至晋宁区的一张名片。

昆明日报全媒体:王姗

责编:李晓梅

编审:李星

终审:周建军

作者/来源:掌上春城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