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估计名气不小,他就是始于明末清初,在清乾隆年间已经流行的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有的地方又叫“拉拉调”。艺术特色主要为表演朴实,以唱见长,叙述性、说唱性较强。开始主要演唱一些生活戏,例如《小年过》,以后逐步能演唱较大型历史故事戏。哈哈腔曾多次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演出。在演出中,哈哈腔人对原来音乐、唱腔和表演程式进行了大胆的继承、创新和改革,使上演的剧目不仅情节曲折离奇,而且通俗易懂。音乐唱腔既优美动听,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老一辈艺术家传授哈哈腔艺术年5月20日,清苑县申报的《哈哈腔》作为传统戏剧的第6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其最富有特色的是哈哈的唱腔及其伴奏音乐。唱腔属于板腔体。唱词亦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却必须落在板上的1音哈哈腔文场的主奏乐器,东路是四胡、长颈月琴;中路是板胡、四胡;西路则是板胡、笙和竹笛。其中以西路伴奏最有特点,伴奏风格讲究拙笙、巧弦、浪荡笛。演员演唱时,这三大件乐器并不完全随着唱腔走,在一定的时间内,伴奏的旋律和节奏常常游离于唱腔之外,以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不变化的连续使用,形成一种特殊的伴奏效果,老艺人们称这种伴奏方法为小抬杠。刘宗发自幼跟随爷爷学习哈哈腔,年和村里几位喜欢哈哈腔的村民成立了个剧团,也是从那时起,哈哈腔得到较好传承。剧团刚刚成立时,就吸引了村里60多位村民加入。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免费为老百姓演出。年,哈哈腔被定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更加坚定了刘宗发传承哈哈腔的决心。刘宗发在村里经营了一家工厂,随着剧团成员的增多,他主动把多平方米的工厂车间腾出来,用于排练演出,并发动更多的员工、村民一起学习哈哈腔。刘宗发的足迹“现在剧团有20多名学生,都是附近村里的孩子。”刘宗发告诉记者,每年暑期,他都会开办哈哈腔免费培训班,招收中小学生学习哈哈腔,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从基本功到唱腔再到台词,对学生进行全天的免费培训,中午提供一顿免费午餐,让学生们的暑期生活过得有意义。刘宗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并学习哈哈腔,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