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兰州鼓子诉说兰州人的文化情怀

来源:月琴 时间:2022/11/25
黑色素种植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705/4650580.html

一、兰州鼓子的时代背景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连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时至今日甘肃仍旧保留了大量具有宗教特征、民俗特征、或融合于此或发源于此的具有特殊文化背景和深厚历史年轮的音乐文化艺术。这些独具特色的甘肃传统音乐舞蹈艺术,在今天也为我国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不断提供了大量极具价值的艺术养料。图片来源于网络民间说唱,又叫曲艺,是我国古代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说唱音乐按照艺术风格可分为评书、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甘肃是民族民间曲艺资源大省,据考证,明代以后,甘肃地方曲种趋向繁荣,种类逐渐繁多,汉族曲种如念卷(甘肃各地)、凉州贤孝(武威地区)、陇东道情、兰州鼓子等几十种曲艺形式在甘肃大地活动。二、兰州鼓子的前世今生兰州鼓子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用兰州方言演唱的汉族曲艺形式。对此,兰州文理学院丁晓莉教授对自己第一次接触兰州鼓子时的情景印象深刻,她说:“我第一次听兰州鼓子,是年1月16日,参加由时任校长带队的兰州鼓子采风活动,心里顿时有了“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感觉,因为我很想知道兰州鼓子是怎么一回事,之前,兰州鼓子几个字眼也曾飘过耳际,因一直无缘接近,所以对其一无所知,激荡在胸中的只有无限的神往和一睹其风采的渴望。当我们到了兰州市安宁区兰州鼓子传习所看到有一屋子的人,炕上坐的、板凳上坐的,老艺人在屋子的小舞台上演唱,旁边有三弦、二胡、扬琴、电子琴伴奏。演唱的曲目《亚仙刺目》,说的是天生一双美目的李亚仙,为了让相公专心读书,不分心看她的眼睛,而刺瞎自己的眼睛。演唱者唱的如痴如醉,听的人有的和着旋律闭着眼睛轻轻哼唱,有的拍着炕沿打拍子,间或一起帮唱。一曲终了,大家就着花卷、花生米,猜拳喝几杯小酒,气氛活跃起来。听着听着,我的心渐渐被陶醉,我似乎嗅到了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让我充满想象,就这流传民间世代弹唱不绝的鼓子词,其中寄托了多少人无处倾诉的爱恨情仇与凄苦人生,蕴含了多少世间沧桑。老百姓尽管没有条件像上流社会的人们那样坐在雅间里品着茶香、咖啡欣赏歌舞戏曲,但他们也有爱,也有恨,也需要倾诉,需要片刻的欢乐。正因为如此,每一块土地上都有产生老百姓自己的音乐(如花儿)。因为这是他们获得精神交流和感情释放的一种最好方式。我亲眼看到在这陈设简陋的屋子里独具风采的民族民间艺术有如此大的感召力而且传唱了近两百年,至今代有才俊,传唱不绝,可见它的生命力。不得不由衷赞叹,这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它令百姓陶醉、痴迷、一旦喜欢上便终生不离不弃”。图片来源于网络兰州鼓子的曲调旋律十分优雅,兰州鼓子不像花儿、信天游、道情纯粹的抒情,它有说书的韵味,叙事性较强,它可以将一段历史故事,有完整的情节、有人物对话、有心里描述绘声绘色的唱给人们听。它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现在,兰州鼓子爱好者们仍然利用农闲和节假日,自发在家里、田间地头、婚丧嫁娶的场合举行鼓子演唱活动,自娱自乐,乐人育人。慕寿祺《甘宁青史略》载“(北)宋末有安定郡王赵令畤者,始创商调鼓子词,皋兰鼓子词之滥觞也”(副卷五)。兰州鼓子艺人李海舟亦言:兰州鼓子,系(北)宋末安定郡(今甘肃泾川县)王赵令畤始创(赵令畴,苏轼改其名为赵德麟),兰州鼓子可能始创于宋,繁荣于元、明之际(《兰州鼓子》序)。也有一说兰州鼓子起于清代,相传兰州鼓子是以甘肃农村流传的《打枣歌》和《切调》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的形式唱演,在清代中晚期,形成兰州鼓子。清末民初,兰州鼓子又受到北京、陕西两地流传而来的“单弦八角鼓”和“迷胡子”(眉户)影响。其表现形式为多人分别演奏三弦、杨琴、琵琶、月琴、二胡、箫、笛等坐唱表演。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传统的演唱形式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似唱似说。兰州鼓子演唱时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道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兰州鼓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兰州鼓子的传承与创新在兰州鼓子的传承与创新上,丁教授谈了自己的感受,她说:“我潜心学习研究兰州鼓子,多次去安宁、水阜、金城关拜访鼓子艺人,采集并学唱兰州鼓子代表性曲牌。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我将兰州鼓子唱腔基本曲牌越调类的《慢诉》以女声表演唱形式第一次搬上舞台,女学生身穿印有中国传统水墨画荷花图案的水红色长裙、手持印有荷花图案的传统团扇清雅婉转演唱一曲《张松献川》;在此基础上又选择兰州鼓子唱腔基本曲牌牌调类的《三朵花》,填上自己创作的歌唱兰州的新词,以男女声对唱的形式上演《兰州鼓子唱新篇》。这两个节目后来合二为一,演出效果更好,这一作品以它独特而新颖的艺术魅力展现在我校重大活动和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特色教学成果展示的舞台上,得到一致好评;在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落成揭牌仪式上一亮相,得到教育厅领导和省内民族音乐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的肯定和鼓励!这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克服种种困难,于年4月14日,第二部作品兰州鼓子表演唱《赞五泉》,在甘肃省年学校美育“一节一赛一交流”活动启动仪式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演首次演出。兰州鼓子表演唱《赞五泉》,以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在传统唱腔唱词上进行改编,在演唱形式上大胆创新,以多人表演唱的形式,以多变场景式队形变化,将兰州名胜五泉山景观一一呈现。年6月兰州鼓子表演唱《赞五泉》,由兰州文理学院选送上报甘肃省教育厅,参加甘肃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声乐类节目二等奖。后来的日子里,我进一步学习研究,在我校特色课程开设的基础上,以加大剧目剧带动教学力度,不断积极打造原创剧目,极力推出好作品。在借鉴传统鼓子唱、念、演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写词、编曲、编导出兰州鼓子表演唱《盛世抒怀十九大》《兰州鼓子唱思政》等作品,作品音乐运用兰州鼓子传统曲牌,如:提炼全曲精华的“鼓子头”、抒发豪情的“依儿喲”,整个唱腔优美,风格高雅,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丁晓莉教授与兰州鼓子国家级传承人陈增三老师以及学生们排练时交流的情景“在演唱形式上用全新的多人表演唱形式,其中还继承了传统的一人领唱,众人帮唱、男女对唱、又说又唱的形式。男女学生的服饰也是创作不可分割的部分。根据作品内容要求,我以传统与现代元素交融作为基调,女学生身着淡粉素色民国风旗袍上衣,粉色半身裙,头饰用同色系发带扎两个蝴蝶结,既复古又文艺;道具使用丝制印有牡丹图案、带有大红长扇坠的传统团扇,手持团扇的女孩子一个个清丽典雅;男学生身着白色小中山装,加上中国红围巾的装点,一个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再有LED大屏展示兰州新面貌,整个作品用艺术表现手法,多视角、多层面给观众呈现出一幅幅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陇原儿女不忘初心,同心同德奔小康,祖国万象更加新的时代画面。这一作品首演于年兰州文理学院元旦晚会,莅临现场观看演出的老教授、领导、师生们对这一作品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给予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当时就有一位教授说:“任何传统的文化都必须融入现代元素,只有融入了现代元素它才不会丧失活力,所以丁老师的这一作品正好就是将鼓子传统文化充分融入了现代元素,因此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兰州鼓子,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在我和同学们的全新演绎下,不仅唱词唱腔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喜好,让兰州鼓子更有观赏性。这是我校在服务我省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甘肃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以“活态”音乐表演技艺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现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由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老一代艺术家的衰老、亡故,一些古老悠久的甘肃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演奏演唱技艺失传。由此非遗保护传承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开放视野、拓宽思路,广开传承渠道,从民间到课堂,从个人到群体。由此看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在非遗的民族民间音乐技艺传承中、在我国文艺繁荣发展中担负着应有的社会使命和民族责任。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有义务、有责任将我们的优秀音乐文化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抒进我们的教学和作品中,抒进我们的时代里,抒进我们的美好未来。兰州鼓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增三老师说:“当今社会正在急速转型,今后我们必须要更深入了解以兰州鼓子为代表的甘肃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及传承现状等等,需要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给予多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