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醉美彝乡安化"↑及时了解安化乡本地资讯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彝族有句俗语:“听见月琴响,心慌脚杆痒。”安化彝族乡是江川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挝啰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传承。他们挝啰都要由月琴伴奏居先领舞,琴师一边弹一边跳,彭波便是如此,弹跳俱佳。安化彝族的儿女,伴着悠扬的月琴声,让自己的情感随之奔放,跳出了幸福和欢快。
彝族月琴是彝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早在宋代《乐书》中就有记载。彝族月琴,彝语称“弦子”“库竹”或“四弦”,又称“腔资”“杰猜”等。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87年),人们在借鉴了筝、筑、箜篌等乐器的基础上创制成弹拨乐器——阮。阮在过去称为琵琶,后人称秦琵琶或月琴。月琴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之特点,当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彭波告诉记者,彝家人常说:响篾是姑娘的心声,弦子是小伙子的伙伴。在安化,月琴弹奏的曲调很多,最具特色的是《撒弦》。《撒弦》又名《过街调》,是挝啰活动开始前,琴师走街串巷召集同伴时演奏的曲调。村中男女青年只要听见弹奏《撒弦》的琴声,就会丢下手中的活计,朝“玩场”(挝啰地点)赶去。
采访中,彭波娴熟地拨动几下月琴的弦,听起来如潺潺流水,荡气回肠,彭波一副怡然自得、其乐无穷的样子。记者不禁感叹,这或许就是今年52岁的彭波,相貌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就此,彭波满带笑容地告诉记者,当地人都喜欢叫他“四老倌”。原来,这个称号是从年的一次演出开始的,当时他和安化乡另外三名能唱彝族最传统撒弦调的老人代表玉溪市参加了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他们表演了《赛·撒弦》,其中唱的词是“街上走来四老倌,弹起弦子在一堆,哧啲哩,哧啲哩,哧啲哩啲哧跺啲;四老倌,心不老,弹起弦子山攮倒,仓铛仓铛,哧啲哩啲仓铛。”后节目斩获银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奖,“四老倌”的叫法也流传开来。
问起何时开始弹奏月琴,彭波告诉记者,他小学毕业后就没有继续读书,那个时候当地流传着唱样板戏,他因有这方面的天赋和爱好,就加入了村里的文艺组。“那个时候逢年过节就随着各村去表演,当时交通不便,我们都是走路去的,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也不觉得路途遥远,并且演出是算工分的。”彭波说。后来年岁渐长,因当地的一种习俗叫串玩,彭波开始了解和学习月琴,靠自己的摸索和长辈的指导,花了不少功夫才掌握了技巧精髓。
据了解,串玩是安化乡彝族的一种独特习俗,从明、清时期就已经流传下来,历史悠久。串玩以跳乐、唱歌、男女交谈以及嬉戏娱乐为主,串玩对象一般是未婚或已婚青年男女,也有少数中年男子,通常是男女结成三五人或八九人一伙的团体,通过欢歌舞蹈、对歌讲词来相互认识、增进了解或抒发内心感情、吐露爱情等,一般要经过“说日子”“搭亲家”“还当头”“抬礼”等过程。如今,串玩的习俗逐渐消失了。从彭波的话语中,他念念不忘曾经的串玩乐趣。
说起来,彭波一直是当地文艺组成员,并担任职务,要和当地月琴爱好者一道经常参加各级文艺表演活动,为此以前他媳妇因为他爱好弹弦子,耽误农活,常常闹别扭,但他一直坚持着。“我和媳妇在家做农活,孩子都出去打工了,我是主要劳动力。以前排节目给工分,现在就节目、活计两头忙。为了弹月琴这个爱好,有时候地里该栽的栽不下去,该收的收不上来,但我很想得开。”彭波说。如今,彭波是当地社区文艺组组长,为了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彭波经常与文艺爱好者一起切磋琴技,自娱自乐。逢年过节,文艺活动他全程参与其中,为乡亲们奉上一道道颇具特色的文化大餐,备受人们的欢迎与热捧,给节日平添许多喜气。
临别,彭波告诉记者:“月琴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是一天不去碰,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为此,他每天闲暇时,都迫不及待地过把演奏瘾,月琴演奏的过程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打算教更多的人,将这门手艺一直传下去,让彝族月琴歌舞文化发扬光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