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玉山房」主人,中国香港知名藏家叶承耀
提起「攻玉山房」在家具收藏界是一张名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和年分别在香港举办了两场「攻玉山房」藏家具专拍,所有作品均以估价的数十倍-数百倍成交,受到了市场的空前认可。或许是因为「攻玉山房」藏家具过于有名,让人忽略了其实「攻玉山房」其他重要收藏亦是可圈可点。年,香港大学博物馆曾举办《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书画》展览,展出「攻玉山房」所藏历代名家书画84件,其中包括沉周、文徵明、董其昌、王翚、查士标、黄道周、黄慎、赵之谦、居廉、居巢、任熊、林则徐、何绍基等。可见在家具以外,其书画收藏亦值得称道。
其实,攻玉山房的收藏成就还远不止于此。在「文人收藏」中古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而攻玉山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一直致力于收藏各类珍罕古琴,就收藏档次与成果而言也并不亚于其家具收藏。
那么这样一位重要的藏家,到底是谁呢?收藏家具、书画、古琴皆有成就,又为何要叫「攻玉山房」?让我们先从这位收藏家说起。
年,叶承耀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攻玉山房”展览现场,同期出版的图录被王世襄誉为“世界上第一本私人收藏明式家具图录”
叶承耀医生与皮肤病学研究协会会长欧文布兰医生,-年,哈佛大学医学院
年10月,嘉木堂伍嘉恩女士与叶承耀医生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嘉木堂·攻玉山房黄花梨精选”展览现场
从「清流戛玉」开始的古琴之旅
叶承耀先生抚琴
Lot宋“僲籟”连珠式琴
琴长:.5cm.隐间:.2cm.首宽:21cm.肩宽:21.8cm.尾宽:13.8cm.
RMB:8,,-12,,
连珠式。琴体宽长厚重,线条流畅。面宽而扁。项、腰皆作连续三弧,立面抹圆,线条流畅。首肩宽度相差不大。正面琴额至琴肩,琴肩至琴腰,琴腰至琴尾的三部分,肩当三徽飘出,肩宽达21.8厘米,尾宽至14厘米。腰部适度内收变短,尾部修长。琴体头部、琴正背两侧边楞錾齐,线条爽利。琴面的弧度由头至尾逐渐增加。开圆形龙池、凤沼,一大一小,龙池微凸,凤沼微凹,浑圆错落。牛角琴轸及雁足。背颈刻有篆书「僲籁」二字,是为琴名。名下方刻有字铭,由于年代久远,略有漫漶,辨认可识:「雲璈弄月,玉洞吟風,覺響屧鳴珂,銀鉦鐵馬,未足髣髴其逸韻之冲融。」。龙池下刻方章:「唐侃之印」、「寶敘齋」。
览全琴,因历史的蕴积而斑斓陆离,龙鳞,龟甲、流水、蛇腹、错杂相间,美不胜收,数次髹漆以后视觉效果如同叠彩霞云,呈现出红黑相间的斑驳陆离。经CT探看,篆书琴名「僲籁」位置的漆层下,掩盖了之前的行书琴名,揣读为「沧海龙吟」。
砚琴斋藏「洒尘」琴(局部)
本拍品现所知存世「唐凯」款琴共八张,其中「鸣冈」、「猿啸青萝」「一池波」「石上清泉」琴皆为满汉合璧印。而本拍品之「唐侃之印」、「寶敘齋」与砚琴斋藏「洒尘」琴龙池下篆文印「唐侃之印」、「寶敘齋」大小、形制、笔画皆可一一对应。唐侃遗琴中,两枚篆书章仅见此二者。
Lot宋“清流戛玉”仲尼式琴
琴长:.8cm.隐间:.4cm.首宽:17.3cm.肩宽:18.8cm.尾宽:13.5cm.
RMB:4,,-6,,
仲尼式,琴面桐制,螺钿徽。硬木岳山焦尾。原配青白玉琴轸、雁足。螺钿徽星罗井然,玉轸足如月华,精巧雅致。琴背长方形龙池、凤沼,颈处龙池上刻楷书「清流戛玉」,是为琴名,揣出自唐人白居易诗「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和管雄甫诗「戛玉音难尽,凝人思转清」。龙池内右刻「正(政)和元年」,左刻「大成殿制」。琴名与琴形、琴款皆贯穿儒家的「中隐」美学:在朝堂,那就心怀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江湖,那就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超然自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怡然自洽。
琴鹿角霜灰胎,素髹栗黑色漆,灰漆质地坚实,漆面断纹形态变化丰富,琴面漆色呈暖栗色,断纹以小流水断和冰片断为主,冰片断纹之间密布细小的龟背断和梅花断,近徽处有较大的圆形仿古梅花断,其形态异于冰片断之间自然形成的细小梅花断,而是接近正圆形,梅花之上或光素,或密布冰片断纹,形态可掬。琴底漆色接近于正黑,以大流水断和龟背断为主,间以较小的圆形仿古梅花断,大珠小珠仿如晨星,或独处,或簇拥。琴侧面以及琴首和琴尾以流水断为主,有数次修复痕迹。琴体髹漆法度严谨,工艺精良,灰漆分布均匀,且与木质胎体结合紧密,质地致密,因此,这张「清流戛玉」琴自大成殿新乐之后,琴体至今没有蛇腹断纹出现,虽经历过局部修补,绝大多数漆面依然保存完好,实属不易。
年叶承耀先生购入「清流戛玉」琴,从此踏上古琴收藏之路。作为叶氏藏琴的第一张,备受主人珍视。
Lot元师旷式琴
琴长:.5cm.隐间:.3cm.头宽:18cm.肩宽:22.2cm.尾宽:14.2cm.
RMB:3,,-5,,
师旷式。传为春秋时期晋国音乐家师旷所创之形制故名,两肩圆鼓,合成满月形,属少见的「月琴」式样。琴身底漆朱红,表则覆以栗壳色鹿角霜胎。琴面琴底出冰裂及流水断纹为主,部份夹杂小蛇腹断。琴面桐木,金徽,角轸,旧玉雁足。圆月处近演奏者处表面有打磨修漆痕迹,应为抹挑打摘、勾剔劈托为便。
此琴为「月琴」式,但其圆月部位不在肩部而在四、五徽处的琴翅上,腰部较细,线条微曲,龙池凤沼亦均为圆形,如幽潭掬水担双月。整体造型甚为优美,与南宋田芝翁所辑琴书《太古遗音》(今见者明初朱权刻本,名《新刊太音大全》)中「历代琴式」所示「月琴」式琴图形特征一致。
琴体髹漆共有四层,初始的漆层分别是黑色底漆,然后是朱红漆,表面罩髹栗褐色漆,属于罩明工艺的一种。之后曾历经两次主要的修复,第一次使用了相同的罩朱髹工艺,第二次是目前琴体表面的半透明漆罩髹。由于罩髹修复的时间较早,琴面原有的断纹已经全部恢复,断纹形态丰富,蛇腹断之间混合龟背断、小流水断,局部有少量梅花断。经历数次修复以后的漆面,色彩红黑相间,漆色与断纹交相辉映,如若彤云。琴器髹饰工艺历来尚素,以素髹工艺为主,常见黑髹,栗髹和朱髹,紫髹工艺则常采用在朱漆上罩漆以取紫色,这张师旷式琴即为标准的罩朱紫髹。
此琴得之于狮城,考之琴主原为上海女琴家王吉儒(-)之徒人门生,早年移居南洋所携藏琴数床,此为其一。
Lot明“曉鴻”仲尼式琴
琴长:.5cm.隐间:.3cm.首宽:18cm.肩宽:18cm.尾宽:12cm.
RMB:2,,-3,,
仲尼式。螺钿为徽,月下抚琴时隐隐生辉,如蕴星光。琴边收圆不起角,腰部内收较小,琴体纤细,做工精秀。琴腹内设天地柱,细节考究,上圆下方,取「天圆底地方」之意。雁足有缺失,现为一硬木,一碧玉。造型为典型文人琴,灵动内敛,清风外流。
龙池凤沼均为长方,琴底项部上方刻琴名「曉鴻」,字内填以石青,后期又填入石绿;琴名下刻「離鵑鳴清池」,字内填石黄;龙池左侧刻「一九六一年春南通徐立孫修」,字内填朱砂。「離鵑鳴清池」,此出自陶渊明《杂诗·三》:「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鹃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琴体表面髹漆为罩朱红髹工艺,初始的漆面呈现深栗色,和素髹的视觉效果无异,通过在朱红漆上罩栗黑色漆,漆层叠压后微微透出下层朱红漆,仅取暖栗色。目前的朱红漆是历代弹奏使用过程中,对凸起的断纹进行打磨,显现出底层朱漆,又依磨显的轻重差异,而呈现出不同明度的朱红色渐变效果。最后的一次修复整体罩髹了一层栗褐色漆,琴面磨退后呈哑光状态,琴底未经磨退则呈亮光效果。琴体漆面断纹形态以牛毛断和小流水为主,局部间以小梅花断,古朴可赏。
Lot明晚期张顺修斫仲尼式琴
琴长:.3cm.隐间:.5cm.首宽:18.5cm.肩宽:18.8cm.尾宽:13.3cm.
RMB:2,,-3,,
仲尼式。外观简洁而线条流畅、观感含蓄而大方,其造型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庸内敛的风格。琴体线条整洁硬朗,颈腰收放停当,为典型江南张家琴制风格。硬木足轸。螺钿徽位,秀美晶莹,更添文气。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内右刻:「古吴张顺脩(修)製」,左刻:「檇李雅生沉氏藏」。内设天地柱。
琴体髹黑漆。工艺如同其形制一样,法度森严,是标淮的明代张氏灰漆工艺:鹿角霜灰胎均匀的覆盖在胎体之上,稜角线条挺拔、硬朗,灰漆质地坚实,漆色精润剔透。琴体表面经历过一次罩髹,琴体发细小流水断。断纹平整无剑锋,抚弹无碍。池沼内以及刻款内均髹漆,以防止胎体因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而不稳定,正是有了由里及外的灰漆工艺保护,整张琴保存极为完整。
张氏古琴做工精良,选料讲究,漆灰独特,尺寸基本一致。传世的张氏琴有蕉叶式和仲尼式两种,其中仲尼式更多,琴体比例基本相似。肩起二徽半,腰至八徽和十一徽间,冠角内飘龙须和托尾形制一致,琴长短厚薄尺寸所差无几。上承南宋风格,又肩耸而不狭。通体髹黑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
Lot明崇祯蕉叶式琴
琴长:cm.隐间:.8cm.首宽:16cm.肩宽:16.6cm.尾宽:11.3cm
RMB:1,,-1,,
此琴于琴底其间凸起叶梗一道贯穿全板,乃模仿蕉叶之中茎变体传统蕉叶式琴并无「护轸」,琴首呈圆形。此琴取蕉叶形象,故全器无项翅腰尾之分,无明显边墙。琴边起伏弧度较一般典型蕉叶琴为深,形态旖旎秀逸,蕉叶卷边工雅生动,曲折的线条象流动的音乐,节奏感强,叶边忽大忽小,螺钿徽点缀其上,更如同雨打芭蕉。用漆审音,无一不善。
琴体素髹黑漆,漆面光泽晶润,密布流水断和牛毛断。蕉叶式琴仿生芭蕉叶的叶片和叶脉,其造型在诸琴式中属于最为复杂者。因此,其翻卷的叶片在灰胎和髹漆过程中需要不断随形塑造,为保证形体线条的流畅顺滑,打磨过程必然更加费时费力。从这张蕉叶琴的形制和髹漆以及腹款等各方面来判断,其是明代末期蕉叶琴的标准器,也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