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作为源于江浙一带曾在上海盛行的民族民间音乐,承载着一地的乡愁记忆。
1月18日下午,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评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团队展演在三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上海江南丝竹乐团、三林江南丝竹乐队、松江中山万谷江南丝竹乐队、上海城隍庙道乐团、新时代小学等优秀乐团受邀演出,传统名曲《欢乐歌》《玉芙蓉》、现当代名曲《春晖曲》、少儿鼓乐《欢庆》等唤起人们对江南文化的热爱。会上向集中创评并实地验收的24家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年)进行了授牌仪式。
第二批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授牌恢复江南丝竹生态环境,让“守艺人”成为“传艺人”江南丝竹至少在清代年前就已在民间流行。丝竹音乐在民间风俗中除用于喜丧场合外,还出现在乡间集镇的庙会节日。如元宵,农历七月半,三月廿八等兴迎神赛会之风,向偶像施礼,“进菜、进酒”等仪式均要有丝竹乐队奏乐。诸如二胡、琵琶、月琴、扬琴、萧、笛、笙一类的丝竹乐器都可加入。队伍能大能小、能分能合:乐手一专多能,多则十几二十人,少则两三人,自由灵活。近百年来,丝竹音乐孕育了大批民族音乐人才。年这种演奏形式被定名为“江南丝竹”。它是江南山水孕育出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现代都市的发展让江南丝竹原本在民间生存的环境逐渐消失,乐团也逐渐减少,原本赖以为生的手艺变成了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
年,首批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建工作开始,于年评选出22家基地。老丝竹乐手们开始重新聚拢在社区。
“基地建设之后,他们有了专门的排练场所和排练时间。”被评定为第一及第二批传承基地的三林文化活动中心主任许林涛介绍,江南丝竹演奏者的即兴创作,是此乐种的生命力所在。演奏者们的“加花”“各显神通”,很多精彩片段也是互相交流切磋之下的“灵光”闪现。除了提供场地,中心还为乐手们配备相应设备,邀请民管会专家、上海音乐学院老师指导,专业力量的介入令江南丝竹的整体演奏水平也提升了不少,从无谱到有谱,改变、拓宽了江南丝竹的传承方式。
三林镇江南丝竹乐队的《春晖曲》从一支镇级团队到两支镇级团队,中心以此为基础培养一批优秀辅导老师,进学校、进社区辅导培训,将江南丝竹向社区、学校推,产生裂变反应。如今三林镇已有两支镇级、三支社区、四支中小学团队,余名队员在传承江南丝竹。三林作为一个重视民俗生态保护的古镇,每年的民俗文化节,中秋端午等各种节庆活动,也会将这些艺人请出来,带上彩头进行行街表演。在三林,江南丝竹周周有训练、月月有展示、年年有盛会。“在基层,只有基层政府予以重视,相关机构予以支持,社会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