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境内壮族的人口数为人。
壮族有许多传统文化习俗,其中包括:
壮族三音:这是一种流传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片壮垌的福堂、永丰等一带的吹打乐,多在壮垌红喜、白喜的日子或场所选择不同的曲调吹打演奏。
壮族三音在演奏上有以下特点:
音调体系:广西马山壮族三音部民歌采用壮族音调体系,分为三个声部,分别为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其中,高声部通常演唱旋律的主题部分,中声部演唱次旋律和补充部分,低声部则演唱和声和低音部分,三个声部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的效果。
节奏特点:广西马山壮族三音部民歌节奏简单明快,常采用二拍子和四分之一拍子。在演唱时,声部间的节奏关系是紧密联系的,高、中、低声部的节奏疏密有度,给人以舒适和谐的感受。
演奏技巧:在演奏壮族三音时,演奏者会使用笛子、月琴和铜鼓等乐器。笛子作为主奏乐器,音色明亮,旋律动听;月琴作为伴奏乐器,音色柔和,与笛子形成对比;铜鼓则用来敲击节奏。演奏时,演奏者会根据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变化,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来表现音乐内涵。
表演形式:壮族三音的表演形式多为群体性演奏,人数通常为三人以上。演奏者会聚集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壮族会鼓: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壮族人民独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因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一直流传。
壮族嘹歌:它主要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蕴含着壮族人民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壮族人民智慧、文化与民俗的结晶。
“三月三”歌节:这是壮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之一,也是壮族传统的情人节。在这一天,壮族男女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一起,唱山歌,跳舞,表达爱意。
牛魂节:也称为“牛王节”或“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在这一天,人们会为牛举行仪式,感谢它们为农业生产做出的贡献。
歌圩:这是壮族地区盛行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重要场合。在歌圩上,人们会唱山歌,跳舞蹈,展示自己的才艺。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歌会的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
以上是壮族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