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山—
薄薄竹片编就传统竹艺
龙海区程溪镇和山村拥有余亩竹林资源,过去,多数家庭依靠竹子和竹制品生活养家。年,地处深山的和山村因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整村迁建到镇区附近,村民的就业渠道拓宽后,竹编手艺人陆续改行,只有少部分手艺人坚持了下来,林清山就是其中一个,年过六旬的他坚守着竹编技艺已有四十余年了。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
玲珑的竹篮、规整的箩筐、密织的竹筛,仔细一算,有20个品种之多,而这些竹编制品,全都出自林清山之手。别看他已经60多岁了,可编竹子的功夫一点都不含糊,布满老茧的手指,灵活掌控着细细的竹条,竹条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性,听话地随着手指的拨动而上下飞舞。
↑林清山
林清山的父辈是村里芗剧社的成员,林清山自己也会弹唱二胡、月琴等乐器。那个年代,和山村里的多数家庭都靠竹制品生活养家。林清山也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赚钱补贴家用。于是,27岁时,林清山开始自学编织竹器。
从原竹到竹编制品,要经过选竹、晾晒、削条、编织等十多道工序。没有师傅教授,林清山凭着一股热情慢慢摸索,刚开始编织时,双手总是被竹子扎得满是鲜血。
林清山
制作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手就会被割到,现在手结满了茧。主要是因为我有信心就能吃苦。有信心想学这个东西,所有的苦都能克服。
没有机械设备,没有模具,依靠着千锤百炼的技艺和灵活变通的思维,林清山慢慢地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练就一手竹编绝活。
林清山
像这种框特别难做,要制作得很平整,竹子弯曲起来要弯曲得很平整,使用起来才不会坏。如果制作得不平整,就会受力不均,没用多久它自己就会坏掉。所以制作框比较难,编织中间部分比较简单。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编制品早已被塑料、铝合金、不锈钢等制品替代。不过,林清山因其为人厚道、手艺精湛、价格公道而积累了不少老客户。邻村及周边乡镇有人婚嫁、乔迁、祭祀需用相关竹器时,也会找他家定制。在与时代的碰撞中,林清山就这样默默地坚守着这一门传统技艺。
林清山
现在我已经上了年纪,将近要70岁了,平时编织一些,也不多。偶尔也会拉拉琴,拉拉二胡,就是这样逍遥过日子。
—THEEND—
记者/方勇顺
编辑/郑佳红
校对/李诗涵
总编/王键监制/林晓晖总监制/林福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