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福建日报」竹簸箕、竹笸箩、竹箩筐、竹篮子、竹蒸笼、竹筛、竹席……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些手工竹制品是寻常百姓家必备的日常用品。随着岁月更迭和科技的发展,这些承载着几代人乡愁记忆的手工竹制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多数竹编手艺人也因此纷纷转行。然而,在漳州市龙海区程溪镇和山村,却有一对知“竹”常乐、年过六旬的“守艺人”,坚守传统竹编技艺40余载,他们就是林清山、陈珠花夫妇。拥有余亩竹林资源的和山村,自明末清初村子开基以来的多年间,多数家庭依靠竹子和竹制品生活养家,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竹编村”。林清山在他27岁那年自学竹编,同村的陈珠花则是17岁就跟着父母学习竹器编制。当时,他们编的多是农用的竹筐、采茶制茶用的焙笼、用于包装蔬菜水果的包装筐等竹制品,除自家用的外,多数挑到圩场去卖。年,经人撮合,林清山与陈珠花喜结连理并先后育有两子,夫妻相濡以沫,共同用竹编编织起一个温暖的家。年,地处深山的和山村因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整村迁建到镇区附近。新村周边有不少企业及园艺场,村民的就业渠道得以拓宽,又因竹制品已被塑料、铝合金、不锈钢等制品替代而销量锐减,本来收益就不高且极为辛苦的篾匠纷纷退出“江湖”,就近打工,唯有林清山夫妇初心不改,坚守传统竹编老手艺。林清山说,竹器从长在深山中的原竹到成品,要经过选竹、锯竹、刮青、剖竹、劈篾、刮篾、过剑门、晒篾、做底、做壁、打眼、扎架、绕边、锁口等多道工序,其中选竹至关重要,所选的竹子须竹竿挺拔、竿环较平、老嫩适中,这样的竹子劈出的篾条平整度和韧性才好,否则无法编出高质量的竹器。数十年的选竹经历,练就了林清山的“独门绝技”:进入竹林,眼睛一瞄就知道哪根竹子是做竹编的料。尽管林清山夫妇都练就一手竹编绝活,但因竹器编制工序烦琐,手工编制无法提速:编制一个簸箕要1天时间、一担箩筐1.5天、一床竹席6天……“编制竹器赚不了钱的,一个簸箕卖元,一担箩筐元,一床竹席也才卖元,我们老两口忙活一天,也就两百来块的收入。”陈珠花如此感叹。“而且做手工竹编很辛苦,手指手掌常被割破、划伤,有的人指关节还变了形。”林清山补充说。如今,林清山夫妇编制的竹器主要还是传统的农家用具,有近20个品种。因其为人厚道、手艺精湛、价格公道而积累了不少老客户,邻村及周边乡镇有人婚嫁、乔迁、祭祀需用相关竹器时,也会找他家定制,“客户要求的规格、样式,我都能做到做好!”说这话的底气,正是源于林清山夫妇数十载技艺的磨炼与沉淀。为了拓宽销路,林清山还玩起了“抖音”,通过发布“抖音”作品推销自己的产品,成功吸引了芗城、漳浦等周边县区的客户。提及篾匠这一行当的传承时,林清山慨叹道:“这个行当很辛苦,经济效益低,难以养家,老篾匠都转行了,更别说有年轻人愿意传承了!”而问及将坚守到何时时,林清山笑着说:“干到干不动为止吧!”林清山早年是村里芗剧社的成员,闲暇之时,他会拿出二胡、月琴等乐器弹唱一曲,悠然自得。我们祈愿,林清山、陈珠花夫妇谱就的传统竹编守艺之歌能经久不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