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长江,滚滚黄河,古往今来滋育了多少炎黄儿女?漠漠神州,晏晏赤县,上下五千年,又留颂下几卷华章。
“上古伏羲伐木结弦,始做琴,立五音,谱做音律。
大抵从那时起,伏羲氏便在炎黄子孙的血脉深处埋下了--粒种子,等到千年风霜尽,便在华夏扎根冒芽,长成参天大树,郁乎苍然。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最初的韶舞,便是他的雏形。或如云门之隐逸飘渺,或如大武之刚劲威猛,伴随着一个朝代的铮骨气节,伴随着舞者高低起合的姿态,伴随着悠悠鼓声里的清远钟磬音,凝成了最初的龙魂。
而后,岁月变迁,礼乐崩坏王朝分合,它曾几度消失于世人面前,直到春秋,在荆楚之地,巫祝们以祭天的方式将它重新妆点,展示于世人面前,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高下之分。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秦王扫六合,天下一-统,度量衡,文字统一,那闪烁着幽幽青铜光泽的编钟被迫远离了家乡,跟着王孙滕妃来到了巍峨阿房宫。
那风过涛涛,古老编钟又响起从前的诗经古律,九州合一,中华巨龙腾飞,华夏开始拥有他的传奇华章。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汉朝相如与卓文君,似乎便是因琴而结缘。琴通情,心意暗许的痴男愿女们用弦音寄托相思,他也从从庄严巍峨的祷歌祭祀转变成了“将琴聊语兮诉衷肠”的闺阁女儿羞,少年风流意,熔铸了这个民族的青春活力,皓皓中国味。
而等到了牡丹攒簇金玉堆积的风流大唐,他又一下子从“雅正纯和”变为了“绮靡之物”,然而不变的,却是那流传于血脉与骨髓深处的矜傲。
或稂秀华丽,或端良温雅,便如那首《霓裳羽衣舞》,上阙是华夏泱泱古典精粹,下曲则是波斯的《摩诃门曲》。文化的融合,音乐的无限性,华夏的博大广容,海纳百川,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过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兵荒马乱,空谈生死玄学的魏晋,在风花雪月满目伤春悲秋的宋,他又与新生的词结合起来,焕发出新的活力。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或如婉约之相思别离,细腻缠绵;或如豪放之慷慨激昂,苍凉悲壮;亦或如花间之精琼美玉,逶迤徘恻。是那一笺说尽平生意的簪花小字,是那一段婉扬回首的清丽剪影,亦或是那一抹绮华靡靡的风流艳色,在舞女琴师的演绎弹奏下,在皇.上圣人的推崇下,终渗念念在心里融成中国人所独有的中国味。
音乐中国味。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激起了金主的渡江之志,马背上的民族入主中原,柔弱的宋词小调在血火熔铸一新,铜拨--响,二胡拉动摧人心肠,杜丽娘的传唱里,袅袅深情如烟般重新赋现。
粲然的国粹中又添上了戏剧,或逶迤或干脆的生末净旦丑,在伶人们扬袖舞扇间,在老生抚胡子吊唱里,在青衣--回眸的含笑里,独属于中国的古色韵味迎面而来,窈窈生香。
中国上下五千年,从尧舜到明清再到如今21世纪,从常见的人们熟而深知的笛子、箫、排箫、埙、笙、芦笙、巴乌、管子、唢呐到转化而来的柳琴、琵琶、阮、月琴、古琴、筝、箜篌、三弦,从一根芦苇到八音五律,中国历经沧桑,巨龙从九州腾风而起,独属于中国的味道也愈发浓郁,最终在世界上也形成他所独有的音乐中国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