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音色清脆的镇南月琴,这里有独一无二的纳西族白沙细乐,这里有存活千年的“活化石”东巴文字,可观、可赏、可体验......这是一条堪称“技艺有大美,薪火永相传”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本期“云南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推荐,小编将带你走进“滇西·艺美云南之旅”,向阳出发,一路载歌畅游,深入云南的自然地理与民族文化胜境,领略彝、白、纳西等众多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风土人情,体验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了解这一带40余项(其中包含传统技艺类项目10余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
让我们从昆明市官渡区出发,途经楚雄市、楚雄南华县、大理市、大理剑川县、丽江古城区、丽江玉龙县、大理鹤庆县。在感受朱氏正骨传统医药疗法,品尝云南过桥米线,体验彝族葫芦笙舞、羊皮鼓舞后,参观岔河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体验镇南月琴、火草纺织制作技艺,体验白族三道茶、白族泥塑。再走进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体验白曲、石宝山歌会、霸王鞭、土陶制作技艺。去到纳西人家观看纳西族传统婚俗民俗表演,欣赏纳西族东巴画、纳西族服饰。最后,一起走进五星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体验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织造技艺。
行程惊喜慢慢,快快跟随小编的脚步,说走就走!
传统医药——彝医水膏药
彝医水膏药。记者秦明豫摄
云南彝医药有千余年历史,彝医药是彝族人民的传统医药,楚雄州是彝族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年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发现的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的《明代彝医书》,是现存最早的彝医专著。
彝医学将天地元气分为清浊二气,蕴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基本物质。人体以清气络胸、腹、五脏,以浊气循肌表、腹、背,上下六气贯通,制衡内外邪毒。这是彝族人民对生命和健康的认知,成为彝医学的基础理论。
水膏药疗法是一种清热解毒的外治法。彝族地区气候湿热,虫虺蚊蚋为害,瘴疠疫气为毒,疖肿痈疽时有发生。水膏药疗法用井水或冰水、雪水(在冬天或从高山收集后贮于瓦罐内备用)调和草药,敷于患处。当疖肿疮毒尚未破溃时,将一种或多种草药切碎捣烂,加井水或冰水、雪水调成糊状,敷于红肿热痛部位,外用纱布包住,1—2天更换一次。所用草药,如青叶胆、地胆、迎春花、野菊花等,加上水性透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的作用。
目前,楚雄州彝医药的发掘与保护有了长足发展,颁布实施了国内首部彝医药的地方性法规,彝医水膏药疗法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发掘出了多种彝文彝药古籍。
形似满月,声脆如琴——镇南月琴
镇南月琴
云南楚雄南华,古称镇南州,这里的月琴闻名已久。每逢节庆,南华彝家人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打跳”。“打跳”讲究节奏,彝家人称道:“响篾是姑娘的心声,弦子是小伙的伙伴。”最离不开的就是月琴,因形似满月,声脆如琴得名,是彝族男女跳歌场上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
镇南月琴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因南华旧名镇南县而得名,镇南月琴当地俗称“弦子”,制作历史悠久,清代即誉满三迤,光绪《镇南州志》载:“州人杨氏世袭其业,所造者皆有美音,市之者甚重”。旧时的作坊多集中城内,有抱月斋、得月斋、得月楼、玩月轩等约20余家,以抱月斋店主郭纯熙所制最为著名。
具有祈福意义的白族舞蹈——霸王鞭白族的霸王鞭是白族民间舞蹈里最具代表性和流行最广的舞蹈,具有祈福的意义。大理的重要节日一般都少不了霸王鞭,例如绕三灵闹春节正月田家乐等民俗节日,除此之外,还在建房嫁娶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霸王鞭舞蹈渗透着白族的历史变迁、宗教活动、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具有古朴幽默、典雅刚健、欢快明朗,清新活泼的诸多特点,反映了白族人民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团结进取的精神。
白族霸王鞭充满着喜庆欢乐的气氛。霸王鞭用约一米长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凿约十公分左右长的四至五个孔,每孔内装二组铜钱,每组用二至三枚。霸王鞭所用的道具,民间艺人皆认定其带有某些象征意义,如霸王鞭上的四个长方形孔,象征四季,孔中嵌入的铜钱数目分别表示12个月或24节令。它是一种摇击奏乐器,舞者执鞭中端,也有双手各执一鞭,以鞭敲击臂、腿、肩、腰、背等部位或地面,两人以上舞蹈时常常互相对敲,打击有节奏的响声,舞蹈不断,响声不绝,具有较强的技艺性。
纳西族的民间文学战争史诗——《黑白战争》
东巴经《黑白战争》光碟
《黑白战争》是纳西族的民间文学战争史诗,纳西语称“东埃术埃”,直译为“董术仇斗”,是东巴经中的三大史诗之一。
《黑白战争》流传至今,用古老的象形文字书写且完整地载入《东巴经》中,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流传于民间。全诗为韵文体,共四千多行。史诗讲述了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逐步形成的时期。
东巴经书
《黑白战争》艺术特色鲜明,纪录了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极富哲理的主题思想,浓郁的神话色彩。作品篇幅长、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在事物描写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故事场面恢宏浩大、层次分明、矛盾集中、扣人心弦,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驾驭力。作为战争史诗,以庄严为基本格调,又穿插了生动的生活场景,具有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作品通过曲折的情节、故事,热情地歌颂了光明和正义,表达了古代纳西族人民矢志不移地追求、捍卫光明的理想和愿望,赞美了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同恶势力搏斗的不屈精神和民族品格。
独一无二的纳西族音乐——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丽江市非遗中心供图
白沙细乐是纳西族独一无二的音乐,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作。
《白沙细乐》纳西语称为“崩时细哩”,是纳西先民为凭悼战死在白沙古战场的崩部落将士而创作的管弦乐套曲。《白沙细乐》以其古老性和珍贵性,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
《白沙细乐》的乐队至少由8人组成,各执横笛、直笛、芦管、速古笃、曲项琵琶、古筝、二簧、胡琴8种乐器,分工较严格。套曲《白沙细乐》共有8个乐章,分别为:《笃》《萨拾》《三思吉》《美命唔》《美丽的白云》《跺蹉》《抗蹉》《幕布》。
《白沙细乐》之《抗蹉》
《白沙细乐》全曲风格统一,整体结构严谨,各乐章层次分明,形式变化丰富。在内容上,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逻辑严密;在音乐形式上,鲜明的主题遵循“起、承、转、合”的法则,以再现、自由变奏、和声、复调等手法反复展衍,穿插地配以歌唱和古典舞蹈,形成一部结构严谨,有起有落而又极富哲理的作品;在乐器上,以丝竹乐器演奏为主,辅以歌唱和舞蹈;在曲调上,音律古朴,且极富民族特色。
纳西族白沙细乐的国家级传承人和凛毅说,“白沙细乐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所有的纳西人只要听到白沙细乐,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认同感。”
白沙细乐不仅是纳西族精神上的鼓舞,更是指引人们行动的灯塔。
庄重典雅的白沙细乐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不仅深受纳西族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青睐。和凛毅也曾受邀前往欧洲多个国家表演白沙细乐,让纳西族文化远播海外。
和凛毅说:“美丽的山水,说白了世界到处都有。但是这个文化它的独特性,独一无二。这个文化只有丽江纳西族有,所以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纳西族东巴画
传承人画卷轴画
东巴画主要流传于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交汇的横断山脉地区金沙江流域广大纳西族聚集区,常用于东巴教的各种祭祀仪式中。
东巴画主要有经卷图画、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形式,许多画面亦字亦画。东巴画作为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艺术遗产,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
东巴画主要以木片、东巴纸、麻布等为载体,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廊,然后敷以各种颜色,绚丽多彩,画面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征。其绘画手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线条表现为主,形成多种风格,但总体上大致可分为保留原始宗教传统画法和吸收融合汉、藏民族画法,具有强烈的原始宗教意味。
传统东巴画 东巴画作为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纳西族先民民俗、宗教、天文、立法、哲学、历史、地理、医药、生产知识等内容,对于研究纳西族社会生活、宗教哲学、历史演变、民俗事象、科技医药、艺术形式均有重要价值。
中国唯一达到出口欧洲标准的围棋——云子围棋
云子,是云南围棋的简称,特指云南云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原云南围棋厂)生产的云子牌围棋,是公司的专属品牌,享有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荣誉称号。云南围棋的制作历史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在明、清时期,云子曾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室,是举世公认的棋中盛品,更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
新型环保云子。周明佳摄
“云子”围棋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昆明老字号”,还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子的制作技艺,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在陈毅元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围棋协会名誉主席)的多次关心指导下,年,云子传承人陈西伯成功恢复试制“云子”,进行小批量生产,年停止生产。年,昆明市第十二中学及校办工厂组织科研小组主动请战,通过对几颗残存的老窑棋子进行了成分分析,并查阅大量的历史典籍和反复的摸索试制,于年在昆明成功复原了云子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试制出第一批质量完善的棋子,使失传数十年的云子得以重新问世,同时还创办了云南围棋厂,为云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弘扬奠定了硬件基础。
新型环保云子。周明佳摄
时至今日,云子围棋再添新成员——新型环保云子登陆市场。新型环保云子硼、铝、锌含量大大提高,增加了棋子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外观上看,新型环保云子白子更加温润如玉,黑子更加乌黑透碧,棋子更加坚韧且手感厚重,透着一种沉静、儒雅之美,是目前中国唯一达到出口欧洲标准的围棋。
从云子围棋的前世今生,到林海密境的彝医水膏药;从镇南月琴的脆响流声,到白沙细乐中历史的回音;从白族人的霸王鞭舞蹈,到纳西人的《黑白战争》和东巴画......
山一程,水一程,毓秀钟灵中孕育着多元的云南少数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荣光;灿烂千阳里根植着多姿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和历久弥新的历史丰彩;山清水秀间,各民族的文明熠熠生辉,传达着大美云南最热忱的期盼,这里值得你潇洒走一回!
云南网编辑郭建丽综合整理自云南日报、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光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