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姚安县前场镇彝族服饰的工艺特色

来源:月琴 时间:2023/2/25

服饰既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又是表现人民内在情感的精神载体。前场镇彝族文化历史悠久,又多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生活,也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居住环境,所以前场镇彝族服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随着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独特且鲜明的风格,无论从款式颜色还是刺绣工艺,都值得研究与学习。

一、男性上衣

姚安县前场镇的青年男子不像很多彝族部落那样穿着黑布衣,他们更喜爱穿蓝色棉麻布立领上衣。纽扣是用同色或彩色的布条制成,两两一组,从男性喉结处、领子与衣服主体缝合的地方开始,平均的分成5组排列在开襟处。

纽扣的扣眼平整地缝在布面上,扣子则用打籽绣的方式将同色或彩色的细布条团成略大于扣眼的小结,镶嵌于纽带之上,美观大方结实耐用。领子上均匀、对称地绣着六朵马缨花或山茶花,每朵花色彩渐变、栩栩如生,花朵的周围写实地绣着绿叶、藤蔓等纹样,给整件衣服增添活力。

对襟的五排纽扣均匀地将衣服最显眼的部分分成四等份,每两排纽扣间留出约10cm左右的空间,以中轴对称的形式绣上花朵、花蕊、叶子与枝蔓。两侧与胸前的口袋以及袖口处都绣着相同纹样的花朵,大小各异、色彩斑斓。

最后在所有刺绣花朵的周围都用白色的线车上双排边,使上衣整体平添许多立体、生动,衬托出了每朵绣花的美艳与形象,也使整体看上去方圆规矩不凌乱。

说起马缨花,笔者在前场镇调研时,还从前场镇上“彝绣缘”的老板娘杨学梅大姐那里得知了一段美丽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彝族有个美丽漂亮、心灵手巧的女子,在山坡上放羊时唱起了动人的曲调,悠扬动人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在山里打猎的青年。

青年便与她对歌,用歌声传递了爱意,订下了两人的终身。那时管理这方土地的官员是个十分阴险狡诈的人,他欺骗彝族百姓,让他们相信他请来了天上的仙女,可以教人们织布绣花,所以每家每户最漂亮的姑娘都要去学习。

实际上被抓走的姑娘们都被官员糟蹋、蹂躏了。为了拯救姐妹们,女子摘下一朵含有剧毒的白色马樱花,插在头顶,便去了官员家中。她偷偷取下头上的马樱花泡在酒里,并与官员一同喝下了毒酒。等到丈夫找到了女子,她早已离开了人世。

伤心欲绝的丈夫一路哭泣,眼睛都滴出了鲜血,把漫山遍野的马樱花染得通红。从此,马樱便成了红色。彝族的先民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善良、正义的女子,便把马樱花视为幸福美满、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流传至今。

话说回来前场镇男子喜欢在上衣的外面再套一件马褂。缝制马褂多选用白色、卡其棉麻布或者黑色灯芯绒布,缝制方法也相对简单:领褂省去了前后褶、背部中线、腰线腰带等,也不需要特意做修身剪裁。装饰领褂图案主要在领口、对襟、口袋、衣服边沿以及后背等需要装饰和加固的部位。

领口和对襟的图案一般是相互对应、浑然天成,刺绣的图案和男士上衣一样,多是一朵朵花或是几何图案。口袋与袖口处选择的图案纹样与领口、对襟一样或相近,这样既不会显得突兀,又让整件大褂看上去赏心悦目。

下摆绣的也是连续花朵的图案,略宽于对襟处。马褂后背广大面积的刺绣图案多为彝族特有乐器——月琴、马缨花、火纹、公牛、老鹰、老虎等,看上去既醒目显眼又精美绝伦,将彝族男子的多才浪漫、精明能干、英勇威武体现的淋漓尽致。

杨大姐告诉笔者,早年间的前场镇彝族男子更流行穿着火草领褂。在每年的秋初之际,彝族勤劳勇敢的少年们就会上山采集火草,随后交给村里的姑娘们,让她们将火草与麻线掺在一起,捻成细线,用于领褂的制作。缝制加工后的这种火草领褂既保暖又耐穿、既柔软又坚韧,既美观又经济实惠。

杨大姐把从老一辈先民那里了解的情况,与自己儿时的记忆结合起来,告诉笔者在当时要制作一件火草领褂,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翻山越岭、爬坡涉水才能采集到更多的火草,才能做成一件火草领褂。

前场镇年轻的彝族姑娘们往往将制成的火草领褂,赠送给自己的意中人作为“定情物”,而小伙子们则为自己能穿上这样一件意义非凡的火草领褂而倍感自豪。

二、女性上衣

前场镇彝族女装大多是边宽、袖宽的左衽衣裳,分为两种样式:同款。底色多是以蓝、白色为主的化纤布料,袖长以九分袖居多,袖口呈波浪形色彩相对单调。

但极富特色的是整件衣服更像是一键加了马甲的长袖上衣,袖子与衣服主体连接的部位是分开的,看上去更加生动活泼,充分表现出了彝族姑娘们热爱生活、富有创意以及心灵手巧的一面。

双色款的衣服身体部位大多是粉红或玫红色化纤布料,袖子则是蓝色或白色,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绚丽非凡、夺目动人。袖口处缝着一圈花边多为七分袖。双色款上衣的特点在于,衣服主体没有任何装饰,而是将一条像围腰似的彩色宽布条嵌在衣服的领口处,整体成鸡心领状,也更像英文字母“V”。

在这条领子上,用红色、金色、绿色等丝线绣着各种花卉的图案,有的甚至还在衣领处镶嵌银泡、璎珞、毛球。杨大姐告诉笔者:“我们这里的彝族在古代,因为女人下地干活时要把孩子兜在怀里,所以女人的上衣都是很长的。

不像现在的那样短,美丽漂亮却不像以前那么实用了。另外不管是男装还是女装,在我们彝族都会在领子、前胸、后背、袖口、衣摆处绣上层层叠叠的图案纹样,多以绣花、做花为主。

除了热爱生活、向往美丽漂亮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部位都是衣服最容易损坏的地方,绣上图案可以使衣物更厚更耐穿,也更加结实坚固,增加使用寿命。毕竟在以前艰苦的岁月里,衣服是不能随便更换购买的。这也是彝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生活中得到的经验知识吧。”

三、女士裤、裙

楚雄彝族服饰分为东山型和西山型,东山型彝族女士下装与其他类型和支系的都不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前场镇女性并不穿裙子,只穿着行动方便的裤装。

杨大姐告诉笔者,因为前场镇民风淳朴、性情保守,女性多不愿穿着裙子,觉得多有不便,反而倾心于男裤的款式,中年穿着黑色绣花阔脚裤。与男子不同的是:女裤都是八到九分的长度,裤腿并不到脚踝,都是脚踝以上。

宽大的裤腿上多绣马缨花、山茶花,裤腿最底部用彩色毛球、璎珞做装饰。相较成年女子,前场镇彝族的女童服饰就要华丽许多了,有裤子也有裙子。裤子整体造型与成人无异,裙子还是很有其特色的:形状似我们日常穿的百褶裙,但是褶子更多更密。

常以红、粉、黄、绿等颜色相间排列分布镶嵌,色彩对比明显、分明、强烈,据杨大姐说这种百褶裙最宽大的展开后可以达到99个褶子,正常款的褶裙也有30-40个褶子,最小的裙子也有20多个褶子,并绣有鲜艳亮丽的花边、纹路,缀以珠串、璎珞、银饰装饰,行走时随风摇曳、婀娜多姿。

四、男士下裤

前场镇男子的裤装也颇具特色。通俗的形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最容易见到的喇叭裤。彝族人尚黑,裤子都是黑色棉麻布所制。裤子从大腿到膝盖处都是直筒的,从膝盖到裤腿却越来越宽,最宽处可达70厘米,宽宽的裤腿处绣着花卉图案,多为马缨花、火焰纹。

邻居老奶奶告诉笔者,虽然彝族尚黑但是也喜欢红色。所以常常将代表红色的火焰纹绣于服饰上,象征着彝族生生不息、繁荣旺盛的生

命力。家里要是有生了病的孩子,大人们就会让生病的孩儿在火塘上过一下,驱除邪气也祈祷自家的小孩平安健康、茁壮成长。

村子里有人去世后会选用火葬,彝族人认为炙热的的火焰和袅袅升起的青烟可以使人的灵魂得以安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火

把节便说明了彝族人对火的崇拜。

此外前场镇的土地都是红色的土壤,这也让彝族人对红色自然而然产生了崇拜。奶奶还说这男子的裤腿肥大,是因为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彝族每个部落间因为领地、食物和水源,经常需要交战和打斗这宽大的裤腿就是放置刀剑最好的去处,掏出来即可使用。

再者彝族男子在田间地头务农时,经常有野兽出没伤人性命,将武器放在裤腿里随身携带,既方便又安全、既美观又实用,出处体现了彝族人民聪明勇敢、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五、总结

前场镇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缤纷,无论是最基本的上衣、下装、头饰、鞋袜,还是起到辅助作用的配饰、无论是从颜色、材质、款式、性别,还是服饰中蕴含的文化元素,都有其独特、灿烂之处,十分具有研究、挖掘的价值,加之长期在生产生活中与汉民族文化的碰撞,使之散发出特有的民族魅力。它的刺绣文化从千百年前到现在,不断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着,它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沉淀的礼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