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今昔流转
有祠堂的地方,便有守护祠堂的祠丁,虽然现如今的惠山祠堂群内,已经再也不见祠丁们的身影,但这些祠丁们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惠山泥人。相传当年惠山祠丁逾百户,然而祠丁收入微薄,难以维持一家的生计,为了补填家用,祠丁开始用惠山当地的黑泥制作泥人,于祭祀或庙会时出售。至此,惠山泥人世代相传。
惠山泥人最兴盛的时候,曾被作为贡品被献入清宫;几年前的惠山还有着“泥人一条街”的繁荣。如今,若不特地留意,几乎见不到泥人的踪影。几经寻访,我们终于在宝善桥以西的一间古居内,见着了以惠山泥人见长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柳成荫,17岁初中毕业便开始在这里学习泥人制作的柳成荫,已与惠山泥土相伴走过了54个年头。
在我们见到柳成荫的里,几名年轻人正在柳成荫的指导下进行泥人的学习和创作。这个政府牵头的文化抢救项目,已经开展了好几个年头。柳成荫和其他三位工艺大师,轮流来此教学,每人一周,“我们几个岁数都大了,即便是轮流授课,身体也有些吃不消。但是转念想想,现在若不重视它,等它要消失的时候才会追悔莫及啊。”
从里出来,心情未免有些沉重,经济急速发展的今日,昔日的传统就算紧攥在手心,也时常如同细沙一般加速流走。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走在古镇的道路上,虽然是祠堂群,却依旧人来人往,没有宗庙之地想象中应有的肃穆。而行人中,除却来此游玩的外地人,也不乏无锡本地人,大概每日来惠山转转也是本地老人留下的传统。
惠山古镇自清晨起便是热闹的,清净角落里身着清逸白衣的老人在专心练拳;不用刻意找寻,空气里总有一个方位传来豫剧悠扬的曲调;惠山脚下,对于很多人而言一天才刚刚开始,早起爬山的老年人已经谈笑着从山中下来。晨练结束后,人们不用饥肠辘辘地回家吃到早饭,因为在惠山古镇,就能尝到无锡最正宗的小吃。惠山横街上的小吃一条街,任何时候去都是人满为患。食物种类不多,都是它处尝不到的经典美味。最有名气的当属惠山油酥。对于当地人而言,去了惠山没有不吃油酥饼的道理。正宗的惠山油酥饼“黄澄澄,圆鼓鼓”,一口咬下去,牙齿先沾到香脆的白芝麻与酥酥的外皮,再一咬,舌尖就遇着了又热又烫的糖心。如果有惠山豆腐花配以油酥,那就更绝了,豆腐是店主每日天未亮时现磨的,自然口感鲜滑,豆花上辅料充足,虾皮、紫菜、榨菜再浇上自家熬制的秘制酱料,独一无二。
惠山古镇所传承下来的传统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个层面。古惠山有“文脉”,如今的惠山,古居改建的“徐悲鸿艺术委员会”里,时常有诗书画展吸引来文人墨客;古惠山有“乐”,如今的惠山直街上有“古月琴坊”,走在石路上,依旧是乐声幽幽;古惠山有“泉”与“茶”,如今走在第二泉,走在寄畅园,走在下河塘,有水的地方,就有无锡人在饮茶,不执着于茶道,甚至茶叶也不挑剔,有这样好的泉水这样美的景致,什么茶叶都能出来好味道。惠山古镇,关乎着太多无锡人不能与外人道的情怀。
一天是由惠山开始,自然也应由惠山结束。天空由淡蓝变为深蓝,人声消散,柔和的夜灯点起,本地居民三三两两地徜徉在石板路上,除却私语,只听得脚步声,大概吃罢晚饭后漫步于古镇,能够将这一天的疲惫轻易化解。这山水间的古镇也趁此呼吸吐纳,释放出清凉与静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