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爱撒乌蒙威宁传统民族文化焕发新生机

来源:月琴 时间:2023/1/8

“感谢工作组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一定会利用好这些衣服和月琴,传承好我们的文化。”

“非常感谢,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物质上的支持以及精神上的鼓励。”

近日,走进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板底小学,师生们谈论起民族文化、民族器乐融入课堂的话题,对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毕节工作组威宁小组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板底乡是威宁下辖乡镇,位于乌蒙山脉百草坪脚下,是一个典型的以彝族为主,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民族乡。板底小学现有学生人,教师28名,设有12个教学班,班里93.7%的学生是彝族。

近年来,随着乡里一批批民间老艺人的老去或离世,导致乡里民族文化传承人缺乏。年,该工作组经反复思考多方调研论证,决定重拾板底乡民间文化项目建设。

随后,威宁小组投入财政资金50万元,在板底小学装修了一个38平方米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展示厅”;购置一批用于撮泰吉表演的道具、撒麻舞服装、铃铛舞服饰、民族民间优秀作品、相关书籍等,同时,建设一个月琴社团,购置月琴60把,成立一个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

据了解,威宁小组与番禺教育帮扶工作组以及板底小学秉承“三个一”的思路和措施推进项目,经过一年的实施建设,效果明显。

围绕一条传承主线,创新发展文化。“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威宁小组和番禺教育帮扶工作组清楚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于人的培养。

“板底小学,彝族学生多,原本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基础,是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围绕传承主线构建活动课程体系,以活动育人作为培养的切入口,采取点面结合,双管齐下。开学第一课就安排民族文化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参观民族民间文化展示室或通过彝语演讲活动等了解传承民族文化;利用已编写好的校本教材进行授课,达到全员普及;利用课间操时间排练全校舞蹈《阿西里西》,进行常规训练。”番禺教育帮扶威宁支教组组长潘文淦介绍,通过组建月琴和“撮泰吉”彝族古戏等社团,培养种子学生;组建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通过引进专家讲授,外出考察,定期交流等方式提升板底小学师资队伍,培养种子教师。

聚焦一个展示功能,宣传彝族文化。威宁小组与番禺教育帮扶工作组专门协调找到一个教室提质改造建设“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展示厅”,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两种方式宣传彝族文化。静态展示包括彝族民族文字、服饰、乐器、民间手艺等,展示实物的同时要配合文字注释,标明缘由、出处和寓意。动态展示主要是民族歌谣和舞蹈的语言音频、视频,包括多年来板底小学参与演出的视频等,作为板底小学学生校本课程的重要学习资源。

紧扣一个中心建基地,交流推广文化。“板底小学创办于年,先后经历了教会办学、社会办学和政府办学三个发展历程,迄今已有年的办学历史。百余年来,板底小学始终肩负着板底乡基础教育的重任,并同时成为板底乡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和生力军。为继续弘扬民族文化,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工作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广东番禺驻威宁工作队张俊键说。

张俊键介绍,请进来,主要依托学校乡村少年宫,充分调动和发挥本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聘请民间艺人进校传授。走出去,一是小手拉大手,通过学校教授知识和歌舞,让学生们回家与家人分享,形成一起学习交流的氛围。二是充分挖掘校外实践基地,如参观彝族广场、参加火把节,亲身体验彝族文化;三是鼓励板底小学师生带着节目外出参加民族文化展示活动,在展示交流中提升和发展。同时,与乡政府合作在全乡范围内举办民族民间彝族文化展示展演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民间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目前,板底小学已经成为集文化、文物展示和培训“三位一体”的彝族文化交流中心,充分发挥了文化育人功能。

张俊键说:“推进板底小学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为建立学生民族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使其道德素养得到提升,自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天眼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