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一种神秘的生物,是中国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我们经常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那么,这个说法是从何而起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它的来龙去脉。
其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在明朝以前的历史记载资料中几乎没有看到,直到明朝以后这个说法才开始热门起来。如李东阳的《怀麓堂集·记龙生九子》、杨慎的《升庵集·卷八十一龙生九子》、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卷七龙子》、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陆容的《菽园杂记》、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等,但他们的记载均有所差别,其中以李东阳和杨慎的说法最为普遍。
据明李东阳《怀麓堂集》记载,明孝宗看到“龙生九子”,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写了一张纸条,令中官拿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因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
那么,龙生九子,到底各有何不同呢?
长子叫“囚牛”,平生好音乐,胡琴头上刻有它的遗像。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等,也雕有囚牛龙。
次子叫“睚眦(yázì)”,长相奇特,龙头,身子和豺狼差不多。性格好斗、平生嗜杀、心胸狭隘,有成语“睚眦必报”。
三子叫“嘲风”,平生好冒险,善于瞭望,是个兽形龙,有点像狗,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
四子叫“蒲牢”,形如其父、身体盘绕、意气风发、平生好鸣,常出现在铜钟的钟钮上。
五子叫“狻猊(suānní)”,形似狮子,平生好坐、喜欢烟火,据说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一匹修正果的坐骑,因此常被置于佛座或香炉上。
六子叫“赑屃(bìxì),又名“霸下”,平生好负重,喜爱文学,遂被置于石碑之下或石碑两旁,以托举碑上锦文。
七子叫“狴犴(bìàn)”,平生好讼,形似虎,有威力,最爱管闲事,尤其喜欢替别人打官司,故立于狱门,成为牢狱的代称。
八子负屃(fùxì),身似龙,雅好斯文,负屃则迷恋诗词歌赋、文章书法,故盘绕在石碑头顶或木刻两侧
九子叫“螭首(chīshǒu)”,又称“螭头”、“螭吻”,蛟龙之属,亦好文,彝器、碑额、殿柱、殿阶及印章上常见它的造型。螭吻水性极好,且有镇邪避火的功效,民间将他作为“吞脊兽”,安在屋脊两头,以期消灾灭火。
当然关于“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还有其他的说法,以上所列举的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
图片收集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处理。我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期预告:中国古代的才气女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