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书声塔影
周惠荣
金秋已至,瓜果飘香,正是收获的季节。年在湖南城步乡下送公粮期间,我突然接到武冈师范的入学通知书。当时曾怀疑过,这难道是真的?我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城步苗族自治县驻蒋坊杆坪大队干部竹松才(城步西岩和平人)大声告诉我,通知书是真的,你是知青,大队推荐你去上学。我才慢慢缓过神来,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真相。
教师摇篮
小时候听父亲说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武冈师范叫“六师”(湖南省第六师范。父亲是中医师,认识六师校医王庭芳)。我年少时偶尔去过六师几次,那里有两座塔,是冲着塔去玩的。一座叫花塔,位置偏西(文革中已毁),工艺秀美精巧;另一座是武师(武冈师范)旁边的七级凌云塔(俗称东塔),壮丽挺拔,内有阴阳两径直通塔顶。她倚水而建,常常游人如织。东塔是武师地点代名词,若问武师在哪,找到东塔即可。当时我对武冈的文化既无了解,也无多少兴趣,只知道学校及附近风光好而已。
成年后,才知道武师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解放前,由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创办。早期从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迁来武冈。--年为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年定名为“武冈师范学校”。她是年轻人的向往之地,因为那时毕业后工作包分配,有固定工资,衣食无忧。五十年代初期入校不付学费,免费分发校服,食宿分文不付,还有困难助学金(取消校服,其他沿袭至七十至八十年代)。校园风景美不胜收。
学习之余,学生悠然自得在塔的附近及赧水边闲游。花园似的两层教学楼前,常有同学们在花丛柏树之间尽情聊天、散步。紧连教学楼后有两排长廊黑板报,接着是平房教学楼与钟楼、办公楼一并连接。口径近一米的圆口古铜钟,有专人到点拉绳敲打(由老校工邓后坤司钟,记得在武冈升平巷读小学时他也摇过铃)。这使我想到抗日电影《地道战》中老农敲钟的情景。不过那钟声感觉是连续、急促的,警报性的钟声使人精神高度紧张。而学校的钟声深沉、悠长,熟悉且温馨的钟声朝夕萦绕着师生。上下课与集合等钟声节奏颇有讲究,其声音在学校任何地点都能听到,学生常常在课堂及睡梦中被钟声敲醒。那敲钟场景,亦感受到了武师早期司钟所带来的传统文化气息。
武师图书室藏书丰富,生物仪器室标本设备齐全,特别是植物、动物标本制作规范有序。武师操场宽阔,田径及球类场地设施完善,课后爱好运动的同学常有他们的身影。单间琴房也时常传出阵阵悦耳的旋律。美术虽无专用教室,但从散落的石膏教具看,感觉到早期教学设施是很专业的。从教室到宿舍(宿舍是平房大四合院),又从宿舍到食堂都是由古香古色的瓦长廊相连,日晒雨淋无需担心,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超前眼光与聪明才智。学校食堂是与大礼堂合用的,一日两餐钵子饭,伙食不错。学生长身体消耗量大,晚上有时饥肠辘辘,便买点零食充饥。平时,只要那开餐钟声一响,学生便蜂拥而至,食堂好不热闹。
学校教学环境与设施条件当时在武冈是第一流的,独立生活完全没问题,更何况我在甘苦的乡下都挺过来了。去武师深造,前途一片光明,心中充满期待。这虽是大好事,但年迈的父母在农村谁来照顾呢?忧虑随即而来。一起回武冈吧!不知生产队是谁出了这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当时给我送粮至蒋坊的村民杨盛书(送一担谷子才能开粮食转移介绍信)对我说,去读书今后别忘了杆坪村,我当然爽快地答应他:我会回来的。之后我曾数次回村写生并看望村民,实现了当初的承诺。离乡返校,老天又赐给我重新学习的机会,上学前暗下决心,一定不负韶华,追回失去的时光。
进校第一天,我赶了个大早,挑了一对笼箱(城步苗乡制作的较大木箱),满怀喜悦的心情,疾步走向武冈最高学府----武冈师范。
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师有两个校门。原来的老校门是建在东门外迎春亭公路旁,省立六师时用青砖砌成。残旧、沧桑的老牌坊上隐约可见“武冈师范学校”几个斑驳的字迹,看来是有些年代了。牌坊后是一条铺上鹅卵石的幽径,在两排长长的青柏围绕下直通第二校门。第二校门前有几十层宽阔的青石,两颗茂盛、翠绿的桂花树倚靠在土黄色墙面的校门两侧,仰头看去格外夺目,好像主人在迎接新生的到来。装有青条石的大门框上,立体地制作出潇洒且遒劲的红色毛体校名--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使学校顿显大气,也更显政治与文化内涵。
校门口见到的第一个老师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范菊生。他对我挑来的笼箱很好奇,笑眯眯地细问我的情况。第二个老师正在第一栋教学楼大厅黑板上写欢迎词。三十出头,中等个子,眉目清秀,乌黑发亮稍卷的头发,着一身中山蓝装,书生气十足。他的粉笔字写得很漂亮,配上画有花草的刊头,整个版面美极了。我顿生好感,学校教师一定人才济济。报名时得知,他便是我的班主任尹显艾,我暗暗庆幸自己碰上了好老师!
入学教育,是去文坪煤矿体验煤矿工人在井下挖煤的经历。工作面最窄的通道只有一尺来高,工人要爬在深井中肩拉手推将煤慢慢拖出井外。出井后,工人们黑面白牙,汗水与煤屑混在一起,可见疲惫、辛苦之状。入学后没有军训,但早操抓得紧,对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很有必要。我开始很不习惯,后来因要分班查人数,不得已,我只好每天坚持召集同学去操场锻炼。
武师是湘南地区培养小学教师的明珠,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影响。不知是国家教育部哪位领导说的,武师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可见学校有着广泛的声誉与良好的口碑。
益友情深
暮朝思塔一场梦,风雨同窗两载春。
离别武师多年,我常常回望如梦。时间回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七五届的同学大部分来自湖南武冈、新宁、洞口这周边几个县,最远的是少数民族县城步县,还有绥宁县。学员来源广泛,大部分是适龄待业青年,一部分是知青,也有少数退伍军人学员。
我编在第14班,班长邓定鹏,新宁人,高中毕业,个不高,但组织能力强。党小组长袁慈妹兼女生指导,洞口人,性格朴实、平易近人。学习委员肖怀荣,高个,为人直爽,学习成绩很棒,与同学关系很好,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教学楼后面两侧有很长的黑板报走廊,由于肖的字写得好,加上我精心画的刊头,学校板报评比常常获第一名。要好的同学尹继光,笛子吹得棒。兴趣来了,我拉二胡他吹笛,常与他合奏。什么广东民乐《金蛇狂舞》,二胡独奏曲《山村变了样》、《赛马》、《良宵》、《二泉映月》等都是我们课余常奏之曲。有时我也单独拉上一曲阿炳的《二泉映月》。曲子如泣如诉、悲怆、凄凉,老版本全曲时间为6分36秒至今还记得。
二胡拉得好的还有肖明佑,他性格温和,为人善良,我也经常与他探讨琴技。一次,我值班去厨房挑开水,不小心一只脚踩入烧开水的大铁锅,烫伤治疗期间,是其细心照顾才得以迅速康复。
原邵阳籍同学伍启玉身材单薄,黝黑的皮肤,曾下乡绥宁。老三届高中生,数学底子厚,知识面较宽,点子多,我常请教他。同桌的艾福昌,高挑魁梧的身材,曾是校篮球队员,亦是排球爱好者,操场上常看到他矫健的身影。毕业时,一张发黄的俩人照至今还藏在书架上。
武师乐队为演出《风华正茂》而成立。每个班都有器乐高手。如谢代刚的三弦,曾培高的二胡,罗永康的小提琴,谢永胜的小号等。我爱好二胡(因六十年代中期跟人学拉二胡有点基础),常与曾培高探讨琴技,从中寻找乐趣。罗永康的《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曲拉得优美极了,特别是跳弓技巧无人可及。遗憾的是乐队演奏还没有经过很好的配器训练,音乐也没有指挥(由谭淑芳老师手风琴引导),无疑影响到整个音乐及演出效果。
体育部长彭中亚,矮矮的个子,结实的身材,黑黑的皮肤,初看有点像非洲人。学校体育比赛都离不开他的组织与实施,排球发球时爆发力强,往往发球连连得分,得获场外阵阵掌声。学习部长姜金亮,老高中生,也是矮个子。但成绩优秀,特别是语文功底好,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与毛笔字,他爱好也较广泛,是学校乐队小提琴手。
隔壁第13班的周仁旺,新化人,一口浓重的方言。文学基础好,爱好写作,有事无事到我班看我练习毛笔字与聊天,时间一长与其相处不错(现退休于广东顺德一中)。长期任教高中语文,有多部著作出版,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教育实习是学校重要环节,城步的五团乡与绥宁的竹青乡皆留下了我们的讲台足迹。实习有较严格的规定。上课前必须先备课试教,教案要得到指导老师的审阅,合格后才准予进教室。除了实习外,在五团村还得宣传时事政策,图文并茂的大型纸质连环画都由我来负责完成并张贴。
学友中,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一同实习研讨教案,探讨学习中的问题,结伴看电影,漫步资江,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别上引以自豪的“武冈师范”校徽留影校园等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同学两载虽然短暂,但笑貌常留,情谊尚存。
良师风采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有人曾说过:“大学不是看大楼有多高,而是看大师有多少。”虽然武师不是大学,但教师实力不凡,许多是名牌大学毕业。他们不但专业知识扎实,而且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更难得的是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他们良好的职业操守,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原校长邓文彬(--年任职)早年毕业于安江农校,长期从事行政领导工作。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与校长的威严。教导主任兼秘书欧光任(文笔好),办公室主任夏俊浪两位领导对我较为器重并寄予很大希望,他俩为我留校起了关键作用,也为我今后的发展带来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如今夏俊浪主任虽已作古,但他那常带笑脸的形象依然让我记忆尤新。
老校长肖鑫冈,原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邵东人。鹤发童颜,高度近视的眼镜片后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一口难改的方言,但很有学者风度。若给你提建议,磁性般的声音慢条斯理对你道来,他从不为琐事发脾气,真不愧是教育专家。从不平凡的履历及办事细节,看得出肖老学养、修为很高。原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因文革受到冲击,后来由负责教学的副校长降为图书管理员。
肖老那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但工作却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破烂图书总是不厌其烦修补好后才入架。借书有规定,如不按时退还,那他就会唠叨不休但带着笑脸说你不守信用等。期间,他曾推荐我看《安娜·卡列尼娜》、《高老头》等外国名著。留校任教期间,我给他写了一幅书法,内容是唐代刘禹锡《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选句。收到后,他很高兴,诗意是写秋景胜于春,也许正符合他晚年的心境。当时我也无意选中这诗,只要他满意,我也很欣慰。他称赞我是校级书法家,周昭怡是省级书法家(原湖南省书协副主席),周家有人才,我清楚,显然是在夸我。他原是行政领导又是教育行家,他的短文《要将普通课教学提高到公开课的水平》,曾在我班黑板报上刊出,“公开课要普遍推广”的观点得到师生一致肯定。
尹显艾老师是湖南洞口山门人,任我班语文教师,也因语文功底好留校任教。记得毛泽东的诗词名篇《沁园春·雪》,被尹老师分析得深入浅出。时代背景,声律、平仄,字、词、句等讲得很到位。加上漂亮的粉笔字,那堂课堪称经典。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带有浓重洞口口音的普通话,但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良好印象。
我们的班主任尹显艾老师工作负责,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助学津贴很难评定,但他深入学生了解真正的困难生,因此,学生心服口服。此外,他毛笔字也写得很好,美术字写法更是一绝。先画方框,然后将笔画的起笔与收笔都顶在方框的边线上,这样字的大小就从外围定位了。我在邵阳市教科所任美术教研员时,通过整理归纳,《美术字的整体写法》一文曾在省教科院编写的论文集出版交流,这也是受到尹老师那种书写方法的影响。语文开了文选、语法、古文等课。我对优秀的散文及名家杂文非常喜欢,名著《水浒》也有章节学习过。语法较难学,因当时没有一本权威的教材,各有各的说法,有时学起来也无所适从。
我对数学课兴趣不大,学的基本是老内容。年轻教师粟立平,讲述逻辑性强,声音高亢。善用俗语“捉住鸭子喂扁谷”(不能采用违背规律的行为)作比喻,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杨启永老师是很好的教育学老师,个子很高,湖南武冈人。因为以前从未接触该课,所以兴趣较大。从中国古代孔子教育到前苏联凯洛夫的当代教育学,他讲得头头是道。讲到古代酒杯的变化时引经据典。如“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做“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赶紧给他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在这里,借助“觚不觚”感叹,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当时也有批孔子是反对新生事物之说)。杨老师还讲到另一典故,如孔子《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粗粮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若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他教育学生生活要俭朴,反对不义之財,要靠勤劳至富。孔子的这种观点,至今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当时以上教育学涉及的典故,杨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那洪亮的声音、用姿势助说话,至今记忆尤为深刻。
美术教师张炎,湖南邵阳人,年龄五十岁左右,方脸。形象像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情报处处长,但颇有艺术气质。高高的鼻梁上衬一副金丝眼镜,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讨人喜欢。第一堂美术课是将自己的姓名写成宋体美术字,对那三个字我修来改去竟然鼓捣了一节课,因有基础写得比其他同学好且快,评分自然较高。这也引起了他的注意与好感,常常爽快地答应我去他画室看看。那时没有专门工作室,住房就是画室。
他画地方素材的工笔画《武冈铜鹅》,真是一绝。十几只白鹅千姿百态,密密的鹅毛勾勒细致、逼真,呼之欲出。据说在省评价较高,邵阳美术界较有影响。他写得一首好隶书,特别是横画收笔处常现自然枯笔,我模仿其写法总不得法,故放弃学习,改学硬笔书法(用钢笔头着墨书写)与宣传画。因学校需要,我用排笔常常画工农兵等内容的人物刊头,给墙报内容渲染了气氛。因各种原因,张老师患上肝病,常去湖南新邵疗养院休养,美术课也就停开。不久他便离开了我们。悲哉!我们痛失了一位良师。
还有一位美术老师叫岳典,湖南新邵人(张炎之前)。一只眼睛失明。早年去世。四十年代毕业于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其素描基本功扎实,有人说他的素描是“乱中求整齐”,虽表述不专业,但意思是对的。所谓“整体感”就是教素描时常用的术语。近看画面很琐碎,一到远处观看就不乱,而呈现整体的形态。小时候去武冈文化馆,偶然遇到岳老师画画,也难记住其形象特征。后来新来一位美术教师杨世友,湖南师大油画专业毕业,性情中人,不到一年就调回新宁。在他任教期间,学校举办过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由于水彩作品《韶山》画得较好,曾展在众多作品最前面,增强了我对绘画的自信心。
因学校招生扩班,新增一位美术教师。肖祥杰,高个,湖南洞口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为人厚道,为师负责。曾一同赴四川成都、重庆等地的青城山、峨眉山、乐山、朝天门码头、三峡等地采风写生。因旅途疲劳,没有几张像样的作品而深感遗憾。
组织能力强、能说会道、擅长手风琴的音乐老师谭淑芳,湖南隆回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毕业于北师大音乐专业。个子较矮,但师生关系很好。音乐课有最基本的视唱练耳、乐理、简谱与五线谱、歌曲练唱、风琴弹奏及音乐欣赏等。不涉及“曲式学”内容,对作品创作还缺乏基本的了解,虽然有兴趣,但没开课,自学较难。大型歌剧《风华正茂》在谭老师的精心编排与指导下隆重演出,反映以学校学习与生活为主的内容,受到师生热烈欢迎与广泛好评。当时,武师乐器齐全,西洋乐如钢琴、大小提琴、大小号;民乐中的二胡、扬琴、月琴、中低胡、板胡、京胡皆有。连毫不起眼的碰铃都有配置。因六十年代有二胡基础,我被选上乐队成员,是二胡主胡之一。
资深体育教师黄意诚教学认真负责,深受学生好评。有一次,我被选上班级球队队员,参加全校篮球赛。赛后竟然被黄意诚老师用红带扎在我腰上,说是初选为校篮球队队员。我毫无思想准备,当初只想入校后都试试,无意入选篮球队。据黄老师说我在场上移步换位快、走动灵活等。但因个子不高,毫无篮球基础主动退出球队选拔。后来却被班上推选为体育委员。负责组织班上体育活动与晨操,下雨天则分班进行。其实我也想睡懒觉,若不是职责所致,我早就赖在被窝里了。期间,也曾代表学生篮球裁判出席校外比赛活动,“走步、三秒、带球、回场”等裁判手势记忆犹新。
体育教师兼音体美教研组组长刘国忠,教学极端负责。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体育课教学外,还负责检查音体美组教研计划的制定与开展教研活动等工作。学校各种大型体育比赛也是由他规划并组织体育老师具体实施的。甚至连全校的早操他都要亲自组织。课余常见他在操场忙碌的身影,刘老师确是名副其实的大忙人。他对待教学也非常认真,为了一个“马步冲拳”的武术动作,一定要你做到位才放手,他教学之严格在其他方面就可想而知了。
化学教师毛善仕,湖南武冈人。教的都是基础课,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还是能分别的,除了水与硫酸的分子式外,其余一概记不得了。年毛老师在城步招生进行口试。他问我农民倒在晒席(晒谷用的大篾席)上的谷子称什么形体?其公式是什么?谷子重量怎么计算等。那些简单的几何、数学知识我当然还是知道的。你有何特长?我说我会画碳精相、写美术字等,最后我需告诉他,我正在乡下当民办教师。当时从他的面部表情看,感觉到他对我还是较满意的。毛老师上课笑容可掬,常常露出一口雪白的门牙。粉笔字写得特快,粉笔写在黑板上发出清脆的碰撞声,那宽敞的教室倒还显得格外安静。这也许是毛老师在黑板板书中与其他教师不一样的地方吧!
学校办公室素来就是繁忙的场所,上传下达,排课调课,文印书写等都得有人专管。老教师钟怡康就是大忙人。钟老的文学及古诗词学养深厚,写得一手很漂亮的小楷,我的毕业证至今还保留他的墨迹。他虽为人谦和、诚恳,但对不平之事时有仗义之举。我与钟老私人交情不错,曾给其母精心画了一幅碳精像,时逾半个世纪,我想碳精像与钟老给母亲写的像赞应该还保存得很完好。钟老虽已作古,但音容笑貌尚存。
任过教的老师还有袁公德、罗世明(已故)、李儒刚、汪维信、邓伯祥(已故)、曾龙章、陈培良等。有些老师虽然作古,但那深厚的学养及富有个性的教态与特征,还始终印记在我脑海里。如王端午老师教几何课时画圆,随手可画出近似圆规的圆来,我们很是惊叹。一只粉笔一堂课讲完后就基本写完,且板书整洁、规范。这些都说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练就的基本功。地理教师袁理舒,湖南新化人,矮矮的个子,但亲切和蔼,笑容可掬。基本每堂课都要拿一个地球仪,因学生爱提问,笑着说:“就你们目前的知识面与水平,没有人能难住我。”我们都相信,因他是中山大学五十年代初地理本科毕业生,学生浅薄的那点知识怎么能难住他呢!袁老师还有一个习惯,上课时,讲台上的粉笔灰往往被他长长的衣袖扫得干干净净,而他全然不知,下课后缓步而去,同学们只是会心地笑笑而已。
资深生物老师章璜希(已故,当时因年龄较大没授课),浙江人,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据说有很多植物标本都是其带领学生去云山采集后,分门别类回校处理、制作的。那种敬业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此外,老师们常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见到师生在球场上的比赛及课后师生聊天的情景。无师道尊严,亦师亦友,关系很为融洽。
岁月如水,时间似梭,两年的学习很快结束。虽然书声不再,钟声渐远,但老师的讲台风采依然鲜活、难忘。
教坛春秋
夏初英蕊荷尤美,秋末古枫叶正红。
年7月我从武师顺利毕业了。因不忘入学初衷,勤奋学习,收获满满。同学们学成后,等待毕业分配(当时分配原则是哪里来哪里去),要告别人文厚重与美丽的校园,离开尊敬的老师与朝夕相处的同学,心底喜忧参半。正着急等待分配工作的消息,我突然接到留校任教的通知,欣喜若狂地将消息告诉父母及亲人(若分配回城步,父母无人照顾),也让他们也分享我的喜悦。当时,远在新疆的长兄及下乡在武冈南桥的二哥、城步的二姐曾给我来信来电祝贺与鞭策。留校工作期间,大哥常问及我的工作与生活情况,过问我的成家问题。他们也经常给予物资上的帮助与精神上的鼓励。大哥寄来的海防衫及二姐送的一对枕套、窗帘,那白底黑圈雅致的窗帘迎风在窗口飘拂的场景,至今还清晰记得。二姐也经常从城步托人带给父母过冬的木炭转运至学校等,他们孝敬父母及对弟弟关爱的手足之情使我总是难以释怀。
留校是幸运高兴的,也是惶恐不安的。校教导主任欧光任要求我从下期起担任8个班(每周16节课)的美术课。我刚毕业就要当原是同学的老师,同学能服吗?我那一点自学的美术基础能信任教学吗?正当我焦虑之时,教导主任鼓励我:“你原来教过书,边教边学,今后有机会再进修,大胆教吧!”在他的鼓励下,于是我鼓起勇气答应了。当时,留在武师任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我暗暗下定决心,做足准备迎接挑战。
第一堂美术课怎么上?上何内容?达到啥目标?困扰了我很久。考虑到师范生原来的基础一般较差,有些甚至零基础,根本动不了笔,有些是美盲,审不了美,还有些对美术课毫无兴趣等因素,我考虑再三,决定先上素描临摹课。选择篮球、手榴弹两样简单且学生熟悉的体育器材做静物。由于第一张素描范画作品花了功夫,效果不错。当我一贴出来,学生还是惊叹不已。原来自己理论上还不太懂素描中的“三面五调”,只要求他们凭感觉画出来,结果有些学生篮球画不圆,就用圆规画圆。出现明暗层次乱、构图不妥、形体比列不当等诸多问题。但还是有少数画得不错的,我择优将其贴在黑板上讲评,多加鼓励并指出其不足。还好,第一堂课很顺利,使我对今后的教学充满了信心。
首堂课成功后,我按中师美术教材正式教学。中师美术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外,初级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美术基本知识,并能结合各科教材内容用“简笔画”造型。高级目标是要求提高学生良好的造型能力与审美水平。教材有三本,分别为绘画、图案、美术鉴赏。绘画主要有素描、速写、水彩、国画等基础内容。图案教材主要有单独纹样、二方及四方连续图案、美术字、墙报报头等。美术鉴赏主要有中国美术史及外国美术史简史等,其中有重要的中外著名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作品及美术流派介绍与鉴赏,教学利用幻灯片及挂图进行。实用性较强的美术字及绘画课学生比较感兴趣。中师美术课因无专业要求,教材内容像“万金油”,都得面面点到。
中等师范美术教学对教师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必须要具有大专以上文凭才能进课堂。为了提高自己,我多次要求去师大进修。在两任校长邓文斌与宁峥嵘的力推下,我于-年下期,有幸到湖南师大美术系进修(曾插本科班学习一期,脱产学习一年)。主修素描、水彩、速写、工艺等课程,期间曾到张家界、王村、猛洞河、永顺等地写生。曾受教于水彩导师、著名水彩画家朱辉、殷宝康老师。
朱辉老师,湖南衡阳人,当时正值壮年,中等个子,白白的皮肤,为人和蔼可亲。他教学严格、风趣,与学生相处很好,真乃良师益友。在湘西我们曾与朱老师滑冰娱乐的场景尤在眼前。在师大学习期间,经常看到他骑自行车从师大北院茶花村到南院美术系左家垄上课的身影,且风雨无阻,乐此不疲。我对他的早期人物画作品《晒棉场上》、风景画作品《公园雨后》印象深刻。画面润泽灵动,笔触老道,色彩沉稳。特别是静物画作品极富诗意,水色淋漓充满生机,能瞬间触击观赏者的心灵,欣赏他的静物作品确是一种极大的美的享受。
殷保康也是师大著名的水彩画教师,甘肃人,高个子,浓眉下有一双有神的大眼。其作品是典型的英国点彩式水彩风格,层层叠加,色彩透明丰富,作品很耐看。两位老师为我的水彩专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也为我在水彩画艺术的深入研究中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教师之范。湖南四大水彩画名家,师大美术系占了两个,可见学校师资之实力。
在湖南师大美术系进修后(于年获湖南师大美术系本科学历),我在校举办了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得到了领导与广大师生一致好评。由于工作有成效,当年我被武师评为优秀工作者,获得奖品与奖状。
师大进修结束后,我回校便成立了课外美术活动小组。每个班选派有基础,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主要开设素描写生、速写等课程。常带学生到户外写生,逐步提高学生较强的造型与感受美的能力。据说,有好些学生毕业后担任专职美术教师,我当然很欣慰,自己的教学有了成果。除了教学之外,也积极撰写论文。《中师美术第二课堂的教学尝试》一文,曾在湖南省中等师范年会上交流,并得到与会老师的好评。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也经常举办教师作品与教学交流。《图案》课在邵阳师范与武冈师范教学交流中获得好评,《水彩作品欣赏》也在学校公开课教学中有不俗的表现。在与邵师的交往中,认识了资深的银若湖老师(已故),他原是湖南中师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中国写意人物画颇具特色。
在进修前,我曾当了第43班的一年班主任。其实我比学生年龄大不了几岁,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与爱好,相处较好。评定学生的助学金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由于工作到家,并没有碰到麻烦。其实中师生普遍20来岁,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无须花很多精力管理,但也时常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我当班主任期间,曾带学生到新宁东风小学与解放小学实习。虽然有各科实习指导老师,但班主任全权负责,事无巨细都得操心。最难的是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准则,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不听劝阻。如学生深夜未归,一有不测,后果不堪设想。你得派人到处寻找。
正值年富力强的年教学黄金期间,我可爱的儿子周卓出生,这给我带来莫大喜悦,平添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夫人也给予我生活上很多关照。工作虽很顺心,但武冈城还有年迈的母亲与残疾的姐姐需要照顾,母亲几近80高龄,身体尚好(父亲已去世)。周末还要回水西门给老母及姐姐挑水(储水做饭,三姐严重风湿),尽量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儿子当时曾在武师附小上学前班(夫人在邵阳),每天骑自行车接送,儿子很乖,放学后,还得临写一张毛笔字,儿子现在毛笔字写得不错,也许与早期学习有关。儿子通过刻苦努力,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研究所做博士后,之后在美国西奈山医学院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副研究员。儿媳博士毕业,医院医生。我在武师任教期间,因工作顺利、家庭和睦,愉快地度过了那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校除了教学主要工作外,还要承担学校各种有关美术方面的绘画、制作、工艺装饰等。有时任务重时间紧而不能休息。毛主席逝世在武冈县城举办追悼会(分地区全国哀悼),学校由我牵头负责制作大型花圈的设计,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二话没说就行动。大礼堂的学生餐厅悬挂着一副大型水粉宣传画《向雷锋同志学习》,一天功夫画好,远远看去,给单调的食堂带来了美感与生气。学校会议室墙上的两帧横批书法也平添了高雅之气。“请说普通话”的小标语,几十个教室门我都要亲自涂写。这对推广普通话、美化校园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时老师公开课使用的幻灯片,我也得参与设计与制作,忙不过来时才叫学生帮忙绘制。李光武(已故)是自己得意的弟子,他书法及文学基础不错,他很热心且主动帮我分担了一些教学之外的工作。
校外通过学校派来的任务也不少。如武冈法院的法制大型宣传连环画,课后及星期天得去完成,当时无报酬,招待一两餐饭就不错了。就连武冈汽车站的安全标语书写也得帮忙。这是学校的安排,我必须无条件服从。现在来看,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社会接触,一种学习与锻炼。此外,武冈文化馆美术作品展览与活动,我也经常参与。如油画作品《小花》(表现张志新文革受迫害宁死不屈的内容)颇受好评。原邵阳地区文化馆陈西川先生也曾邀请我给其美术班上课,水彩作品作为范画供学生观摩、学习。
因教育改革的春风席卷全国,武冈师范于年原来只有中等学历层次的学校,与邵阳师范、邵阳教育学院等学校合并,成立了新的“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无疑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虽然历史悠久的武师已离去,但新的校园遗韵与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尚存。
雪融花将绽,冬去春又来。-年,13年在武冈师范的学生与教师生涯瞬间而过,但回望如新。学校那课堂书声、操场靓影、舞台风华、松柏树下等情形如景移来,回味无穷;晨暮塔影、教坛岁月、师生友谊、亲人之情也往事在目,思恋如潮。这是人生重要的历程,“书声塔影”虽然不能奢求,不能复制,但是可以让她在我心中常留、永驻。(年5月于宝庆)
年《山径》创刊号。周惠荣书写刊名,周艳芳刻绘封面,李迪盛主编牵魂小提琴-《忘不了》
03:08作者简介:
(当年英姿)周惠荣,年生于湖南武冈城关镇,祖籍江西樟树。分别毕业于武冈师范、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水彩画研究会会员。原任湖南省邵阳市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邵阳市水彩画艺委会主任。现任邵阳市水彩画艺委会顾问。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