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汉,职业媒体人、业余诗作者、文字搬运工。贵州省作协会员、贵州省诗歌学会会员、贵阳市作协会员。曾获“海内外青年诗歌大赛”等多项诗歌奖,作品入选《中外当代诗选》《中国当代青年短诗选》《新星诗历》等文选,著有诗集《心梦之舟》;参与编著《智慧穿透历史思想跨越时空》等十余部社科书籍;任数十项重大新闻报道、专题片、社科课题、文化推广活动、大型画册、微电影的策划、编导、撰稿及专家评审。
永远的未央歌
——荐读《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勃然兴焉。无论其歌词、曲风,还是演唱技巧,都深受港台流行歌曲的影响,尤以海峡对岸宝岛台湾的音乐濡染为甚。
而台湾的华语流行音乐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萌芽,浸淫于欧美流行音乐,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发展,在众多探路者中一些身为大学生、教师、学者的音乐人,发自内心渴望用自己的语言(华语),自己民族的音乐元素,来抒发自己民族的情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这些唱作人,他们凭藉勇气和智慧,大胆尝试,将流行音乐的根茎深植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土壤里,自己作词作曲,创作了一大批清新明快,易于传唱的歌曲,并以木吉他自弹自唱的音乐形式,通过校园、酒吧、电台、电视台、唱片、演唱会传播到岛内外……
这些作品一开风气之先,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上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激荡,对之后两岸三地的流行音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就是所谓“唱自己的歌”的“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亦称民歌复兴运动),一时蔚然成风,它开启了一个具有原创精神的音乐时代,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上或谓之“民歌时代”。
“民歌时代”清新秀出迄今已近五十年,其余韵依旧在华语音乐的星空闪闪发光,影响了几代音乐人,成就了华语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篇章。其间,两岸不少学者、音乐人通过文字、视频、演唱会等方式,予以纪念和致敬。但对“现代民歌运动”的缘起、发展而至尾声,给予全貌的概览、总结,梳理、勾画完整的脉络者几稀矣,不是零散无据,语焉不详,就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作为“民歌时代”嗜爱者的我为此深感遗憾,庆幸的是机缘巧合遇见了“重返61号公路”(作者名字来自鲍勃·迪伦的一首歌名)所编著的《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一书。
本书分为“往事(前的台湾流行音乐)、盛开(年代的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绽放(-年的民歌小孩)、蜕变(年代的国语流行音乐)”四个章节,每个章节正文前后间有现代民歌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杨弦、陶晓清、苏来、李建复、张钊维所撰写的五篇凝练而又精彩的推荐序。书名虽为“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而其笔墨并未囿于“现代民歌”产生后的三十年,而是较为完整地勾勒了台湾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半个多世纪里华语流行音乐起承转合的跌宕风云。
作者以洗练的笔触,清晰的脉络,翔实的资料,丰富的素材,回顾了华语流行音乐发展中最重要的这段历史,记录了台湾三代音乐人的音乐理想、青春时光和往事变迁以及“现代民歌运动”较为完整的演变历程。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那个时期的“现代民歌运动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综合变迁的产物,也被视为台湾年轻人反对文化霸权的象征”的时代背景。
中国乃诗之国度,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由诗三百、楚辞汉赋发轫,顺流而下唐诗、宋词、元曲,再至新诗、现代诗……古人、今人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平平仄仄,摇曳多姿,流风所及,影响绵延,烙印深刻。这样深厚的文化传承也给“民歌时代”的创作者带来取之不竭的灵感泉源。
自年以杨弦、吴楚楚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歌”,年以李双泽、胡德夫为代表的“淡江——《夏潮》”,年以李建复、苏来、梁弘志、蔡琴、叶佳修、齐豫、郑怡等为代表的“校园歌曲”……《乡愁四韵》《回旋曲》《匆匆》《少年中国》《美丽岛》《如果》《龙的传人》《雨中即景》《归去来兮》《恰似你的温柔》《月琴》《秋蝉》《归人沙城》《今山古道》《橄榄树》《木棉道》……那些触动内心的曲风,清丽的歌词和知性的歌者,无不具有中华民族的“诗意”和浓浓的“中国味”,与今天“唱片公司越来越注重策划包装,好听的音乐却越来越少,流行音乐被彻底娱乐化”的现实有着巨大的反差。
该书装帧素雅,蒐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第一手素材,旁征博引,不仅有值得咀嚼回味的可读性,并具备弥足珍贵的资料性,令读者不觉生亲近之感。在书的字里行间“漂流”,我们终于没有完全错过“一个用真挚感情、优美文字和完整音乐概念构建而成的美好世界”。
阅读的过程愉悦而伤感,读者循着作者的叙述,仿佛又再一次沉醉在那些余韵悠悠的优美旋律之中。若说是怀旧,就像书中引用的一位德国画家说的:“我不是要怀旧,我只是要记得。”这些华语“民歌”音乐陪伴了创作者及无数的年轻人走过青春,走过中年……曾经的弱冠少年蜕变为今天年逾花甲的的老人,但其中永不泯灭的是对华语流行音乐的执着追求、不惮于前行的热情和初心。
更让读者惊讶的是作者并非台湾音乐人、现代民歌运动的直接参与者或是见证人。作为内地的一名自由职业者——作者“重返61号公路”曾是《音乐生活报》人物版的编辑记者、专栏作者,在写成此书前还从未踏足过宝岛台湾。年轻的她耗用几近十年的时光,遍访海峡两岸华语流行音乐创作人,爬梳剔抉,搜罗查阅海量的资料,与寂寞为伴,融心血为墨,终成此册,个中甘苦难与人言。三百多页的叙述虽觉有些纷乱与庞杂,但正如台湾资深广播人、被誉为现代民歌运动推手、“台湾民歌之母”、中华音乐交流协会的陶晓清女士所言:“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毅力与用心,隔着海峡,她能跨越时空,完成了关于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这部大书。”被推崇为“现代民歌之父”的杨弦先生也在推荐序中感怀:“但愿此书,能唤起民歌时代年轻歌者的心中理想、梦想……不止是唱个人情感的抒发,进而关心社会,唱出年青人的真挚,唱醒一个新理想!一番新风气!”
掩卷而思,感谢作者不辞艰辛,不畏争议纷攘,为这段华语流行音乐留下这份宝贵的音乐文字记忆。这是对华语音乐的礼赞,也是对过往青春岁月的纪念。我相信,无论过去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这份不朽的流行音乐的“礼物”,永远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与音乐爱好者、读者的耳朵、眼睛相遇。因此,笔者与作者一样借用收藏的滚石唱片公司出品的一张金韵奖纪念CD内册的名字作为拙文标题——“永远的未央歌”。
最后,让我们以罗大佑这首《闪亮的日子》来铭记那个永远闪闪发光的“民歌时代”。
我来唱一首歌
古老的那首歌
我轻轻地唱
你慢慢地和
是否你还记得
过去的梦想
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
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但愿你会记得
永远地记着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防疫抗疫,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理性面对,无一例外的,医学专家们的共同建议是,大家尽量少出门、不聚会。
而我们的倡议也随之而来——
既然宅在家中,何妨多读几本好书。
据说,网络时代,阅读已跻身奢侈品之列。整个社会的阅读习惯,大概算不上叫人乐观。虽然,我们仍愿尽绵力,不仅因为手中可留书香,更缘于读和享的过程中,自有欢悦喜乐。
当然不阅读的借口也多,常见是说没有时间,其实,古人早就感叹过了。
三国时代的董遇说,读书只能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宋代的欧阳修则利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
这段时间,既然要“少出门,不聚会”,那何不索性围着炉子或者拥着被子,安安静静、暖暖和和地读一本好书?
按照欧阳修的法子,我们来算一算,马上当然不现实,待在家里的话,那就“桌上、枕上和厕上”好了。各花15分钟,总共45分钟,一分钟读字,一天就读22字,一星期七天是157字,每页差不多字,则是页,这是相当厚的一本书了。
从今天起,我们邀请一些爱书的朋友,以线上“溪山书会”之名,逐日推送好书,以享读者。
欢迎留言甚至附上您的读后感想,亦欢迎来稿,投稿信箱是kxc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