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剧之味,意蕴深远
(一)“剧”现文化内涵
京剧脸谱通常带有一定的神秘感,其色彩也比较丰富,图案多样。各种各样的脸谱代表着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角色,也显示出截然不同的个性,这给小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在课余时间让学生搜集有关京剧脸谱的资料,并交流。学生在查阅资料与交流过程中逐渐熟悉京剧脸谱中的红脸、白脸、十字门脸、歪脸等。在我国的戏曲表演艺术中,传统京剧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传统京剧服饰主要包括外套、二衣、三衣和云肩四类。不同的服饰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同时精美的服装给学生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教学中,教师可以身穿与本节课相关的京剧服饰,向学生介绍服饰的特点,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行当的特征。
(二)汇“剧”教学内容
1.京之歌,悠吾心
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具有京剧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的京歌,如《新贵妃醉酒》《粉墨人生》等。这种独特的京剧风格作品让学生无比好奇,这时教师引入京剧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求知欲中学习京剧。这样的教学引导法牢牢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可引导学生对京剧产生好奇心,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2.京之影,撼吾魂
京剧影视学校把戏台上的演出全部搬到了大屏幕中,缩短了学生和京剧演员的距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京剧电影中角色的扮相经过了美术处理,看起来更加舒服,贴近现实生活,戏服色彩的挑选与搭配也比在舞台上更为耐看。京剧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渗透了京剧的韵味,再加之跌宕起伏的情节,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京剧电影中的字幕也能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京剧。《锁麟囊》《徐九经升官记》《孟母三迁》《除三害》等京剧影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这种京剧影片的熏陶下,学生更能理解京剧的内容。
二、“京”韵传音,“剧”入课堂
(一)唱念结合,体验京剧
1.念入心声,后韵调
念白,是一门通过艺术加工产生的、在读和唱中间的舞台语言艺术,在京剧中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体现人物的内心思想。“京白”是京剧中一种常见的念白形式,在北京语音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一种韵律化、节奏化、朗诵化的新型物态语言。
例:五年级下册《京调》
师:同学们,听老师念这段歌词,你发现和平时的读歌词有何不同?
师:老师在节奏上赋予了变化,声音很通透、很亮。
师:真棒!老师刚刚用“京白”的方式念了这段歌词,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试试。请你将声音向额头前靠,摸着你的小肚子,念“生”,看看念的时候,小肚子有没有向两侧鼓起来。
师:现在请你跟着老师这样念,按照乐谱上的节奏,注意切分音和后半拍的地方。
师:“京白”讲究字正腔圆,念的时候保持声音高位置,眉毛抬起来,头不要上仰。口腔里半打哈欠的状态,我们慢一点将每个字都念好。
师:焦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请你在换气的地方快速吸气、缓慢吐气,加快“京白”的速度。
教师可以透过读“京白”,体会头腔高位的发声感受,从而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气息的合理运用。在这种独特的发音练习中,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涨时,念白的合理使用不但为掌握歌曲《京调》打下扎实的基础,还让无趣的发声练习变得灵活、生动。
2.巧入要素,亮唱腔
京剧表演,主要以西皮和二黄居多。西皮,来自梆子腔,有着明快、高亢的特点;二黄,有着沉重、严肃的特点。本人在教学《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过程中,首先引入了京剧内容,在引导学生了解京剧故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聆听西皮引板段落。并根据旋律、速度、力度等歌曲要点让学生感受到活泼有力的声腔特点,同时根据《沙家浜》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体验《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故事中坚韧、愤懑的情绪。
例:五年级下册《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师:大家通过看各个人物的演唱,可以发现这几个人物的唱腔特点多采用的是哪一种唱腔?(西皮唱腔)
师:接下来的这一段又属于什么板式呢?(播放书本原版音乐,领唱是导板,齐唱是快板)
师:唱腔开始用了西皮导板,把大家带入一个严峻的暴风雨来临的险境之中,体现出一个革命军人的威严气质。整个行腔豪迈、坚定有力、慷慨激昂,富有号召力。一段打击乐之后的快板是对指导员发出的号召“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有力回应。全曲表现了一种英雄气概。
师:我们一起来学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跟着录音模唱,掌握其韵味,体会革命者的“青松”气质)
在此教学环节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声准,还要突出重声、节奏以及一字多声的行腔特色,让学生领悟唱腔中的精、神、韵、气,体会京韵之美。
(二)生动表演,探京剧表现力
1.模仿行当,愈成“京”人
钱金福老师的身段谱中有这么一段话:“老生弓,花脸撑,小生紧,旦角松,武生在当中。”这句话用最简单的几个词就涵盖了各个行当在表演上的特点。本人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京调》时,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演唱要点后,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交流与讨论。
例:五年级下册《京调》
师:同学们,京剧演员除了要唱功了得,还要表演到位,才能够吸引观众。在这首歌曲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加上手、眼的动作神态,才能够更形象、逼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旦角的典型动作有哪些呢?
师:一指伸到金兰花指,手臂屈曲;另一只手臂则搭在后腰,两腿两脚并拢,两膝稍后移,一脚尖紧靠另一脚心。
通过模仿旦角的简单动作,让学生投入京剧表演。教师编排旦角动作,随《京调》伴奏乐曲进行了生动表演,学生不但掌握了歌曲《京调》,还体验了京剧丰富的表现力。
2.学海无涯,行“京”精神
京剧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京剧中的精神气。站姿、坐相、眼神等都可以成为课堂最后的拓展部分。
例:五年级下册《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师:同学们,京剧演员开腔唱之前都会先在舞台上走个圆场,做个亮相。还记得怎么走圆场吗?
生按指定走完圆场、亮相。
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京剧演员常年在京剧中浸泡出来的闲庭信步,拓宽眼界,提升文化内涵。
三、汇聚佳作忙创新
(一)乐器进课堂,探文武之韵味
1.演绎“京”声,感文场之味
在京剧表演中京剧伴奏是至关重要的组成环节,作用在于渲染气氛,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场面”是指京剧演奏时的伴奏队伍,根据京剧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即“管弦乐”。我国京剧发展起初阶段的演奏乐器较为单一,而伴随着艺术发展实力的提升和人们对京剧喜爱度的提高,演奏乐器越来越丰富。
例:四年级上册《夜深沉》
师:《夜深沉》是知名的京剧作品,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不断被琴师们加工改变。
师:请我们班一位善于拉二胡的同学来演奏乐曲旋律,另一位同学演奏梆子,老师演奏月琴,其余同学则共同模仿月三弦的演奏动作。
在课堂中,师生的共同搭配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和京剧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同乐器的演奏特性,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管弦乐器与京剧融为一体,它们不仅仅在为京剧伴奏,对剧情的铺垫与人物的塑造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敲锣打鼓,感武场之势
武场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演奏乐器为“打击乐”,乐器的特性便是只能演奏出固定的音,但是节奏鲜明。通常京剧为了展现武戏会选择运用打击乐来伴奏,从而烘托气氛,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武场中通常会运用的乐器包含鼓板、大锣、铙钹等在内。
例:五年级下册《京调》
1.初听引子
师:(1)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乐器?(2)如果想为京剧表演中的演唱部分伴奏,你们认为应该用哪类乐器?
2.教师出示乐器,与学生互动
(1)教师出示乐器,学生辨认乐器,聆听乐器的声音。
(2)出示锣鼓经,学生念锣鼓经。
2/4七台
七台
七台
七台
台O
(3)请两位学生用乐器演奏锣鼓经,其余学生念锣鼓经。
3.合着引子念锣鼓经,演奏乐器
从京剧伴奏乐器入手,出示乐器,再结合锣鼓经,让学生感受京剧文化最传统的练习方式,了解京剧的过场和不同场景需要的典型伴奏乐器,再通过演奏锣鼓经层层推进,体验和感受京剧的魅力。学生又听、又念、又奏,一下子进入了极好的学习状态。
(二)传京文化,营京氛围
营造京剧学习气氛并不能单靠音乐授课,学校还可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包括校园小戏迷、戏剧小舞台,以及一周的京剧古典作品赏析等教学活动,以打造京剧艺术教学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者对京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作者:焦柏实)
来源:《新课程》杂志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