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联合日报」
▲红叶京剧社成员演唱《我为亲人熬鸡汤》
红叶京剧社的成员在紧张排练中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周六,在济南市市中区王官庄街道十区社区,或高亢或柔婉的京剧吟唱环绕着小区。国粹与现代艺术碰撞,给这里带来了别样的生机,不少居民驻足聆听,不由自主地打起了拍子。“这个剧社成立18年了,是我们社区的‘网红’。”一位50多岁的社区居民举起大拇指称赞。 循着劲健婉转的唱腔,记者走上王官庄街道十区社区居委会二楼,由十几名老人组成的京剧社团正在紧张有序地排练中,唱、念、做、打,一词一句一招一式,这些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人们都格外认真,丝毫不亚于舞台上的“角儿”。社区里的京剧社为居民端上丰盛文化大餐 京剧艺术是国粹,门槛非常高,社区里缘何能成立一个京剧社? 时间回到年,在王官庄大众广场上,一位老者吹出婉转、悠扬的笛声,他就是被人尊敬的老师郭连仲。 自幼家境贫寒,靠助学金完成从初中到山东艺术学院学业的他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人生经历了一场癌变考验,他更加认识到生命的重要,认为如果不能继续为社会做点好事,对不起多年来党的教育和培养。把学习积累的音乐知识奉献给广场上爱唱歌的老同志,这样快乐别人也能陶冶自己,何乐而不为? 带着这种心境,郭连仲来到了广场,很多爱唱歌的老先生、女士们见到专业的老师,分外开心。 当时,爱好音乐的人群中并没有多少人会识谱,合着歌片也唱不对,郭连仲见到这种情况就从家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乐理知识讲习材料,带到广场给大家讲解,很多人被郭连仲这种无私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有抄写能力的人,也在家里用毛笔和用过的旧挂历,把歌曲抄写好带到广场,同大家分享。退休人群中,也不乏爱好唱戏的人,李文珍就是其中一员,她嗓音洪亮,唱起京剧来有板有眼,一唱就博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 郭连仲自学京胡伴奏,慢慢地,一帮喜欢京剧而没有京剧知识,只有决心学而不会唱戏的老人,共同学起了京剧,红叶京剧社就此埋下了种子。 红叶京剧社萌芽时,除了少数成员,大部分人都是京剧“白纸”,一群年过花甲的老人没有被京剧唱腔的难度劝退,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越学越有热情,越学越感觉京剧唱词的伟大,“每段唱词都含义深刻,内容丰富,像一段诗词歌赋,蕴含着中国的历史,彰显着仁、义、礼、智、信。”采访时,老团长李文珍表示,他们拿出了年轻时钻研工作的干劲,孜孜不倦研究着京剧唱腔和发展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京剧艺术家们宁死不为寇贼演戏,体现了艺术家爱国主义情操和高风亮节。我们不断学习着裘、谭、奚、杨的高亢与婉转,体会着裘派花脸的来历与传承,重温京剧从昆曲继承发展而来的历程,知道了清朝时徽班进京之艰难,国家研究、创作、传承京剧,培养京剧人才,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李文珍回忆,为学好京剧,团队里每个人都买了复读机,并录制了大量的京剧唱段,反复摸索学习,难度较大的唱段要听上千遍,甚至上万遍。跟录音机学唱段,怎么也不如现场跟专业老师学发音、学口形、学拖腔、学表演进步快,大家自学了两三年后感觉水平提高还不够,于是纷纷进入老年大学深造。 随着成员们学唱京剧水平的提高,红叶京剧社越发成熟,最终在年正式成立。小街巷中的大舞台圆了退休老人京剧梦 周六的早上,家住建设路的70多岁的赵茂栋早早起床,伴着京剧唱腔吃完早饭,收拾妥当,出门坐上公交车,直奔王官庄而去。 音调高,音色好,在业余爱好者里是不错的旦角演员,赵茂栋私下下了很多功夫把能唱的音录下来,在家里反复对照专业京剧唱腔,摸索学习。 与赵茂栋相似,红叶京剧社的成员们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克服困难,每周坚持排练。目前,红叶京剧社12位成员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大家每周六上午像上班一样,在一起学唱戏。 “原来有高血压、冠心病,全身腰疼腿疼,整天病殃殃的,爬楼都很困难,自从唱上了京剧,什么都顾不得了,全身充满了力气,唱起来就带劲了。”原先在王官庄居住的赵茂栋搬到建设路9年了,风雨无阻地每周赶来排练。在赵茂栋的感染下,12岁的外孙也喜欢上了唱歌,去年获得一项国家级歌唱类比赛特等奖。 “大家凑在一起唱戏,就是图个老有所乐,家里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一起聊聊天、唱段戏,就什么愁事都没有了。一唱戏,比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还好。”在京剧社待了7年的琴师周德华表示,自己退休后开始拜师学京胡、月琴,自己和老伴原本身体都不好,但是“一弹起琴身体的不舒服就忘记了,无形中好了一半”。一唱就是18年红叶京剧社再弄潮 “一开始是唱着玩,没想到大家伙儿在一起一唱就唱了18年,凝聚力越来越强,京剧社也会长久办下去。”现任团长陈万荣表示,十几年来,通过学唱京剧,红叶京剧社的人在京剧艺术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曲目《二进宫》《赤桑镇》《坐宫》《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他们张口就来,“就算开个演唱会,每个成员都能唱半个小时。”在街道办的支持下,红叶京剧社还常外出参加演出。 “红叶京剧社落户王官庄街道办事处,多年以来街道给予了大力支持,对剧社关怀备至,这才有京剧社今天的红火。”陈万荣说。 采访结束后,一群老年人又各就各位,进入各自的京剧角色。“夕阳红”这三个字在他们这些老年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家虽然退休了,但求知欲仍没减少,都努力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热热闹闹的红叶京剧社还会一直办下去,可谓“志士之人何有老,红叶京剧社再弄潮”。本报记者 徐从芬/文 通讯员 梁栋/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