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创享美好。“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陕西·渭南)”是我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文明交流、民心交融,推进非遗文化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的重要举措。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华山耸立,黄河奔流的渭南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项,市级项,位居陕西省之首,是公认的“戏曲之乡”“鼓舞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渭南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珠联璧合,是这片华夏热土耀眼炫目的宝贵财富,今天勤劳、智慧、热情的渭南人张开双臂欢迎国内外的朋友,让我们走进渭南,认识非遗,感受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碗碗腔,因其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乐器为“阮咸”(月琴旧称)故又称“阮儿腔”。一般认为,碗碗腔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即产生了著名剧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春秋配》《火焰驹》《万福莲》等八本两折,俗称“十大本”。
细腻不过
碗碗腔
碗碗腔属于板腔体结构,唱词通俗典雅,音乐悠扬轻盈,音律细腻声韵严谨。唱腔音乐以月琴、碗碗领奏,板胡、硬弦(二股弦)相伴,音乐风格细腻、婉转、缠绵,民间有“一清(曲子)二簧(汉调二簧)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的美誉。碗碗腔最初以皮影戏形式演出,上世纪五十年代搬上大戏舞台,伴奏乐器也相应加入了二胡、扬琴等,增强了唱腔的立体感和时代感。
同时,渭南地区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相继成立了碗碗腔剧团,除演出传统剧目《二度梅》《金碗钗》《杜十娘》和新编历史剧《女巡按》《杨贵妃》外,还上演了《红岩》《刘胡兰》《朝阳沟》等新编现代戏。陕西碗碗腔,数百年一路走来一脉相承,是流淌在三秦百姓血液中的音符,深受群众的喜爱。
年,渭南碗碗腔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的渭南葡萄产业园,距市区25公里,园区规划面积20万亩。按照“现代农业导向、特色小镇融合、田园风光衬托、生态景观点缀”的思路,全力打造集引种、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现代科技示范园和种植、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关中风情园。
园区葡萄品种共有有核、无核、早、中、晚三大品系,余个品种。信步万米葡萄长廊下,环拥四方田野农家风,可以饱览悠久的农耕文化、迷人的关中风情,尝遍两百各色葡萄味,赏尽万颗红绿青紫果。
听缠绵悱恻碗碗腔,品酸酸甜甜葡萄果——大美渭南欢迎您!
更多精彩内容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