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的记忆
“八年啦,别提它。”这是当年我在泰州二中读高中时,参加宣传队演出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扮演猎户老常的一句经典台词。如今随着年轮的推转,那已经远远超过了八年、十六年、三十二年,而是已有半个世纪之多啦。当年的芳华时光,每当回忆起来,似乎仿佛如同昨天一般。想想还是要提它啊!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怀旧即意味着衰老。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年已古稀人来说,不管衰老如何,但芳华的记忆却是挥之不去的,随着时间的流淌,似乎这种情缘也就与日俱增了。
记得年底我刚踏进二中读高一,学校要组织宣传队。由于自己的业余爱好,经过班级、年级的推荐,再经过学校的考核而参加了,那时候叫驻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因那时候各个年级甚至有的班级也组织了宣传队的。当时说实在的,能够参加,还都有些优越和自豪的感觉。直接领导我们的是两位老师,一位是时任学校音乐教师戈厚群先生,一位则是担任学校总务的佘楚凤老师,但他却是一位著名的京剧票友。当时时任学校的一把手领导,一位老革命陈德雨先生也非常重视宣传队,经常关心顾问,有时候还会客串一个角色与我们同台演出。
戈厚群老师曾任过我们这座城市的音乐家协会主席并担任过市文工团团长。当时扬州地区中学的音乐教材,是他担任编写组组长。在我们的心目中,戈老师竟是位全才。吹拉弹唱样样里手,编剧导演演出行行皆能。而我对其则备加崇敬。多年以来也似乎与老师走得最近,得其教侮颇多。为成为他的弟子而感到自豪。当十年前恩师戈老仙逝时,临终前曾委托我帮其撰写了墓志铭,同时我又为其写了副挽联,以寄托哀思。挽联这样写道:“亲近慈颜自深山问苦四四载,难忘深蒙教恩,思往昔;天籁古乐奏妆台西板一剎时,不忍绝唱千古,痛今朝”。而佘楚凤老师当年在指挥着乐队,敲着板鼓,一板一眼,如同专业一般,有时还会帮着我们化妆,忙前忙后,照应大家。后来他竟成为了海内外知名的京剧票友,耄耋之年仍活跃走动在国内大陆甚至港澳台地区的舞台,成为了一段佳话。如今领导我们的两位老师都走了,我们还会永远记住他们。
在宣传队的日子里,我们除了演出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以外,还演出了话剧《珍宝岛的故事》,歌剧《一条红线》、歌舞剧《金训华颂》以及诸多的歌舞、曲艺、器乐等节目。当年的演出,市二中宣传队可算是风靡全城,有时还应邀到附近的乡村、工厂,到部队的驻地去演出,都是受到了热烈欢迎。
宣传队的队员来自于学校的各个年级。从初一至高二,各年级皆有。正由于这样,宣传队中竟然出现了同胞三兄妹、同胞姐弟俩共同在一起,队友之间更加的亲密无间。不管大家家境各异,但是在宣传队中互相体贴,互相帮助如同一个大家族一般。度过了那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记得当时我们总是利用课后时间和节假日集中排练和演出。有时也会占用正课时间,但那时的任课教师总是就象接受政治任务一样为我们认真补课的。我曾记得,教我数学的冯叔良老师,一位只有一只胳膊的老先生。当年因我家离他家近,他常常带我去他家补课。不但补课,他老人家还常常吩咐师母给我小点心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受到如此的恩宠,真不知如何感谢为好。时任我的班主任盂琏老师教化学,宋国昆老师教物理,储国熙老师教英语,程良方、孙文琦老师教语文。他们都曾经为我开过小灶。多年以后我参加了的多次考试,竟尝到了甜头,的确感恩他们为我传授的知识。
我们的排练场就在学校的音乐室,那原是本邑城隍庙的殿堂,如今则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了。那儿有一台钢琴,据说是从基督教堂移来的,当年是由牧师弹奏用的。那时候亦为我们所用。我们也就常常围着它,老师不厌其烦地教会了我们一段又一段的乐曲。
我们也常常离开学校去外面演出,有时去参加各种会演,为学校争得了不少荣誉。有时候还会应邀去工厂、农村、军营去演出。那种辛苦现在想想都不知怎样过来的。在市内的演出,乐器导具都是我们借别人的三轮车或小板车自己踏车,或者自己拉车送到演出地点。记得有一次去靠坡子街的人民剧场演出,乐队的一位同学踏车从桥上下坡,不慎连人带车翻下东城河河坎,车上的大鼓险些滚到河里面。去郊外塘湾剧场演出,晩间我们竟然和衣躺在稻草中度过了难忘的夜晚。去下河马庄演出,招待晚餐就是每人一碗白米稀饭和几块萝卜干。去红旗农场演出,我们竟背着乐器,扛着导具徒步走到那里啊……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音乐教育,这不仅是培养音乐家,而且是先培养人。”宣传队期间,在老师们教导下,我们似乎觉得在做人做事方面,以及在音乐才能和多种能力的提高上都能感受到那潜移默化的影响啊。也许只有在二中这种特定的机缘中方能有了这样的感悟。
学校毕业后,我们二中宣传队中间竟然有七、八位同学被招去当兵。我也是其中之一。去部队后,我们又在不同的单位。有一年部队举行文艺会演,我们又各自代表自己的部队去参加,那种相聚时的喜悦,其他人是难以感受到的,因为我们曾同在泰州二中的一所学校中啊。又是一个宣传队的哬。还有一次部队组织的拉歌比赛,竟然几个指挥又都是同门师兄弟。都来自泰州二中啊!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当中的好多人经过各自的努力,励志奋进,有的已经成为他所从事的那一行业的翘楚,功成名就。有人已经成为了音乐家、教育家、演奏家、作家、摄影家等。有人还成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的首席二胡、首席月琴、首席司仪、首席名嘴等。有人还曾经选送至国家、军队的著名专业演出团体,还有一位成为了梅兰芳的再传弟子,曾获得了央视金奖。但也有的人虽然度过了一些蹉跎岁月,但冬天后面就是春天。
当有一天,我们再次聚首在母校时,似乎又一次回到当年的年少时代。一种回归,那就是寻梦那年的芳华。从而思考自己的芳华,青春虽然是那么美好,但芳华却又那么易逝。而我一直以为,无论如何,总之那段芳华始终是精彩的,感恩母校为我们搭建的平台,感谢母校老师的精心培育。在母校泰州二中那段难忘的燃烧的激情岁月中,我们的芳华岁月,一定、一定会留下不朽的印记啊!
SPRING
作者简介:
范观澜,我校屆高中毕业,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并就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所。当过兵、做过医师、公务员,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教授、泰州吉祥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泰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亊、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从公之余,执著于文学、摄影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等。亦曾参与泰州凤城河与秋雪湖等旅游景区的策划创意与建造。
著有散文集《泰州情缘》《真情回眸》《江淮梵音》《寻踪名僧的摇篮》等,评论集《瞬间缘聚》,用简繁两种字体在海内外出版长篇文学人物传记《成一法师传》。并著有《江淮名刹泰州光孝寺》《泰州佛教》《中国佛教发展史(述略讲义)》,主编《华严文汇》上下册、《中国佛教医者传》《印象秋雪湖》等十多部学术著作。曾在大公网、《人民作家》、菩萨在线、《泰州晚报》《我的泰州》等多种媒体开设散文随笔专栏。作品多次获得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文艺奖、稻河文学奖以及台湾征文佳作奖、全国网络散文奖等奖项。创设“范观澜佛教文化工作室”,名入《二十世纪世界佛教人物大辞典学者篇》。
(来自泰州二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