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只会好好的爱你一个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元代舞蹈保持着蒙古族舞蹈的传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查玛舞在民间代代相传,宫廷的十六天魔舞充满了神秘的气氛;同时,元舞又沿着宋舞的发展趋势,继续向戏曲靠拢。在宋元的市井勾栏中,很少看到盛唐那样气势壮阔、精美绝伦的舞蹈,古代舞蹈艺术文化走过了它的黄金时代。明初崇奉理学的朱元璋并不轻视乐舞,他曾亲临戟门,挑选乐舞生进行培训,开国后又设立礼、乐二局管理乐舞,但目的是用乐舞颂扬君德,显示君主的威仪,强化朝廷的统治。
蒙古族舞蹈礼教的严酷统治,迫使妇女不能参加民间舞蹈活动,致使舞蹈艺术逐渐衰落清王朝对民间乐舞更是横加干涉,曾多次下令禁毁小戏和歌舞。民间歌舞小戏,被统治者和道学家们视为不正经的东西,用法律干预和舆论控制的专政手段加以禁锢,使得汉族民间舞蹈从此一蹶不振外域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乐舞艺术更被视为异怪文化,摒弃于国门之外,宋元音乐的七种曲式,有时可以互相借鉴和融通的。实质上,宋元音乐发展过程,是一个开放系统,古今中外的音乐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和与再生明朝南戏发展传奇,传奇标志着中国戏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演剧系统。
戏曲明代中后期,诞生了一批传奇作家和作品,尤其是诞生了“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使剧坛面貌为之一新。传奇创作的繁荣,推动了剧作理论研究和探索,以主音律的“吴江派”与以主才情的“临川派”都各执一端,标新立异,客观上推动传奇的中兴局面。传奇的音乐到明代形成了众多的声腔剧种,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有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青阳腔和昆腔等五种。明中叶后,昆腔和弋阳腔兴盛,成为全国性的两大声腔剧种,共同主宰着戏剧舞台。昆腔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形成于元末明初。
江苏昆山一带明中叶之前昆腔改革之后,昆腔才走向全国并占据了戏曲舞台的霸主地位。魏良辅等借鉴了北曲南戏的艺术成果,从演唱、伴奏两方面改革昆腔。其演唱借鉴海盐、戈阳两腔长处,发挥昆腔本身流转悠远的特点,建立了“细膩水靡、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新声——水磨调。弋阳腔于元末形成于江西戈阳,明初已很流行,明中叶后,弋阳腔流布地域范围扩大,它和各地方的艺术融合,促进了各地民间戏曲的兴盛和发展。
魏良辅从康熙末到乾隆中叶,各种地方戏品种繁多,柳子腔、乱弹腔、秦腔、襄阳腔、楚腔、吹腔、安庆梆子、二黄调、罗罗腔、弦索腔、唢呐腔、柳子腔等,各派声腔盛繁一时。相对于正宗高雅的“雅部”——昆腔,当时士大夫将这些地方戏种杂乱腔调鄙视“花部”“乱弹”。谁知正是这些“花部”和“乱弹”的皮黄,最终却取代了昆腔“雅部”。乾隆末到道光初年,曾出现“花雅之争”。先是弋阳腔与北京方言结合的京腔向昆腔挑战,继而秦腔入京与昆腔争雄,最后四大徽班进京压倒昆腔,京剧于是形成。
京剧京剧是中国多种戏曲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堪称中国戏曲艺术一绝,公认为“中国第一腔。京剧的名称早在20世纪初叶的上海报刊上出现,随后传到北京,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京剧初名皮黄、调。因北京历史上曾名北平,故又称平剧,也有称国戏或大戏的。京剧是在徽班进京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年,高朗亭率扬州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80诞辰祝寿演出。新奇的剧目、唱腔和表演,使京城观众为之倾倒,他们从此被挽留在北京。不久,四喜、春台、和三个徽班也相继进京,形成18世纪末有名的“四大徽班”。这是京剧形成的第一阶段。
四大徽班其实,“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并非只唱徽调(二黄),还兼唱昆曲、吹腔、拔子、梆子等调。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日益繁盛,并不断完善,终于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的著名剧种。京剧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主要曲调是西皮和二黄,伴秦乐器主要是京胡、月琴、南弦、章皮鼓、大锣、小锣六件,对六件都精通的称“六场通透”。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最重要的手段。唱是唱腔;念是念白;做是舞台形体动作的泛称,通过手眼、身、步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气质;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用以表演战斗等场景。这些规范化了的表演手段,都各自有“程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