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迎盛会游金州布依八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

来源:月琴 时间:2022/12/17

提要:被称为“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盘江奇葩”、“东方明珠”、“声音活化石”等盛誉的布依八音,乃由牛骨胡、葫芦胡、刺鼓、箫筒、小马锣、小镲、包包锣和月琴等乐器演奏,并用布依语进行说唱而得名。

年5月,布依八音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年11月,兴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布依八音)之乡”。

万峰湖中学少儿八音艺术团 (学校提供)

在20世纪80年代,《曲艺音乐集成》的资料采集工作者在“八音”前冠以“布依族”三字,因以坐唱的方式进行,故称“布依族八音坐唱”(下称布依八音)。

布依八音在南盘江畔土生土长,经口头、手头代代相传,始终保有温度,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活动于民族节日、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是布依族人民琐碎日常温暖生动的所在,代表了布依族群众温和、好客、坚毅耐劳的朴素性格,在广大乡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民众增进感情、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得益于黔西南州高度重视、文旅部门的体系化保护,依托丰富、优质的非遗与旅游资源,积极促进非遗与旅游“联姻”,布依八音牵手旅游,多次代表黔西南州到全国各地进行文艺展演,已成为黔西南州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

游客谈起黔西南,总会说一句:“哦,我知道,那里有万峰林,那里有布依族,那里还有布依族的八音坐唱。”

“非遗+旅游”让非遗尽显魅力,让旅途增添亮色,让布依八音名声也越叫越响,也为其创造了更为广阔的传承、传播、发展空间,加快了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迸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布依八音也顺风顺水走“上坡路”。传承、弘扬布依八音任重道远,不少组织和个人都在为这项事业不断努力。如今,布依八音就在你我身边,出现在展览会上、景区里、校园里、广场上、社区中、博物馆中,可现场观摩、可亲自体验,有人手把手教、一步步讲、一声声唱。

活用八音为旅游注入文化底色

近年来,在旅游发展的带动下,依托丰富、优质的非遗与旅游资源,黔西南非遗与旅游“联姻”,由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专业演员组成的艺术团、表演队应运而生。其担负着宣传景区、弘扬民族文化、展示非遗、文艺节目演出等任务,成为黔西南州赴外做好文化旅游推介的主力军,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万峰林景区成为集中展示非遗、民俗文化魅力的平台。

夜色醉人,峰林间,鼓声一响起,悠悠八音唱。每天晚上8点,游客都能在万峰林景区乡愁集市小广场榕树下免费欣赏一场非遗、民俗精彩表演。

布依八音表演者与布依族特色乐器月琴 (钱星星摄)

布依八音震撼开场,欢快的苗族板凳舞点燃气氛,布依山歌飘然而出勾出淡淡的乡愁,布依族转场舞热情奔放......精彩的节目与旅游有机结合轮番亮相,尽显黔西南非遗特色与深厚文韵,吸引着无数市民与游客互动体验。

“能看到非遗表演,不虚此行!”游客惊喜点赞,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互动,八音坐唱在游客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乡愁集市也成为游客夜游的打卡地之一。

“晚上专业的惠民演出为景区聚人气、汇客流,连带着我们的美食都卖得好。”夜间演艺让营业时间延长,商贩们都开心不已。

“只要不下雨,艺术团每天都有演出,八音一定会是开场表演。”

“艺术团里吸纳了多位非遗传承人,也吸引了不少喜欢八音、擅长八音的老百姓加入队伍学习、表演八音。”32岁的万峰林旅游集团山水贵客公司艺术团团长、八音坐唱州级传承人岑继创介绍,“平时演出队伍已达30多人的规模,都是本地老百姓,每月演出收入有元左右。最多的时候曾有多人参与了《寻梦万峰林》的大型表演,对传承和发扬布依族文化、特别是布依八音,发挥了重要作用。”

岑继创颇有感触:“月初,我们艺术团从昆明做完旅游推介回来。马上又要出发贵阳、成都。我是年进入艺术团学八音,如今非常开心能够带队走出去,将八音唱给各地的人听。”

在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的大榕树下,义龙新区绿荫村贵州龙民间艺术团20余人受邀盛装演绎布依八音,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中外游客驻足聆听,获得阵阵喝彩更鼓了腰包。

义龙新区绿荫村贵州龙民间艺术团  (钱星星摄)

“成立10余年,演出队也变成了演出团,每次演出每个演员收入在元到元不等。”布依族服饰省级传承人罗绍珍带领村里几十位青年男女组队外出试水演出,捧走了奖牌、奖杯,声名远播。随着一张张外省“订单”,队伍在发展,“地盘”在扩大,抱起乐器“歌舞打工”的范围也由兴义不断向贵阳、广西等地拓展。

下一步,黔西南州将会在景区演艺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让演出内容精品化、产品多元化,让观众既能看到高水平演出,又能受到文化熏陶,提升旅游体验。

痴迷八音一生情牵不曾泯灭

搬上舞台、走入景区的布依族八音坐唱表演赢得阵阵喝彩,原汁原味的核心艺术特色从未改变。

“走近南盘江,先听八音昂。欲知八音底,得问梁秀江。”在南盘江巴结布依寨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

梁秀江与表演队  (黔西南州文化馆提供)

梁秀江,69岁,巴结布依八音表演队队长。年被评选为“布依族八音座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致力保护和传承工作,梁秀江是布依八音表演展示的“名家”、技艺传承的“专家”。动员各方力量加入八音传播事业,扩大传播“朋友圈”,梁秀江是布依八音走出大山的“使者”。

放眼家中:羊角胡、月琴等表演道具、制作工具占满墙角。女儿梁珍珍说,父亲每天沉浸其中、自得其乐。

“天边蓝亮、蓝亮,彩虹出来了,喜鹊也唱歌了......”梁秀江身着布依族传统服饰,拿自己亲手制作的老竹藤二胡自拉自唱,眼神、表情,一招一式到位传神、说唱音调古朴有力,曲罢道出老故事。

“小时候我读不到什么书,听八音就是我最早的艺术熏陶,也直接影响了我的一生。”梁秀江自幼学习八音演奏技艺,“我的技艺为祖祖辈辈世代传承,从年开始跟父辈梁德超学,为了深层次的继承,我又拜王卜单、罗卜英为师。”

梁秀江得到精湛技艺的良师指点,八种乐器样样精通,还能根据八音曲调进行编曲、套曲并填词。

“全国鼓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兴义市也出台了鼓励政策,你有一身本事,就自己组个队伍尽情练唱八音,参加政府比赛展现才华。”

一语点醒,年5月,梁秀江凭着一腔热爱,成立了巴结民族文化站,并组建巴结布依“八音坐唱”表演队,他自任队长。

“建好队伍文化就不断根嘛。当时报名有人,经过严格考试留下28个人,最小的16岁,最大的50余岁。”

在梁秀江眼里,只要和八音有关的困难就不算困难。缺钱缺服装缺场地,他从家里拿钱来补贴费用;缺人,他时刻都在物色合适的人选;缺乐器,自己亲自制作;而非布依族的妻子也担任着后勤任务。

演出队天天吹吹打打,妻子耳濡目染从反对到支持,再成为八音表演队的骨干,还带动了三个子女一起学习,梁秀江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度传为佳话。

同年,梁秀江率队用《敬酒歌》、《共产党是布依族的大救星》、《八音贺喜》等颇有质量的节目参加兴义文艺调演,拿了第一。又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布依婚俗》八音传统技艺与布依族的婚假习俗融会贯通,震惊了中外观众,获得特别展示奖。年,一炮而红的表演队带着《贺喜堂》赴意大利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获得极高评价。随后,梁秀江又带着表演队参加《徐霞客》、《珠江行》等影视剧的拍摄,代表黔西南州赴国内外作文化交流演出。以前布依人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歌舞弄出了“名堂”,本地人也转变了对八音的看法。

“火得很哦!那时,每年要接待国内外游客几百人,观看的客人赞不绝口,个个眉开眼笑。好多人觉得学八音有前途,都把孩子送来跟我们学八音,寨子里办酒席也都争着请我们去表演。5年10月参加‘多彩贵州风巡演’,足足演了42天。”谈起当时盛况,梁秀江开心极了。

但使旧韵成新曲,莫教黄昏愧夕阳。身体健康思维极佳的梁秀江责无旁贷地扛起重任,活跃在州内外各类文艺舞台,参与八音进校园、进景区,助力人才培养。

“一辈子都和八音打交道,我收获了友谊、快乐、荣誉。明年就是演出队成立40周年。现在我还能和年轻人同台演出,让我欣慰、振奋。传承八音技艺,是我一生都要做的事业。”梁秀江愿投入毕生精力,让“八音坐唱”继续在南盘江畔传扬。

热爱八音把传承梦想“守”进现实

八音需要循着历史的脉络变化和革新去积淀。在黔西南,八音传承与保护不仅是非遗传承人或保护单位的事,越来越多人也通过了解、学习,增强了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还增加了收入。

今年是安龙县万峰湖镇中学八音坐唱少儿艺术团走过的第八个年头。校长邓徽、指导教师叶显成与孩子们用坚持、热爱支撑起了守护、传承八音的梦想,收获各级比赛第一名、三等奖、优秀表演奖等荣誉,为当地八音传承、宣传安龙注入了新鲜血液。

万峰湖中学少儿八音艺术团(刘朝富摄)

年9月,八音牵起京黔情,艺术团24位小演员跨越多公里把八音带到北京海淀区翠微小学开学典礼,与翠微小学金帆民乐团的精彩合奏,添加别样光彩。

邓徽自豪地亮出照片说:“孩子们带着八音代表安龙走出去赢得家长支持!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八音新受众。”

年9月,八音聚齐老幼同台,青山为景榕树为靠,艺术团20余位少女着布依族服饰,在镇上平均年龄50岁的老一辈表演队面前自信吹拉弹唱。老一辈八音表演队也摆开架势,鼓足劲为年轻人打样。

迎客调、贺喜堂,你来我往,一曲古朴、一曲悠扬。

“一个是现代的舞台表演,一个是传统的乡村人气王。不论是哪种表演,对八音的喜爱是第一,演唱技巧和演凑技巧是其次。”叶显成用布依语和普通话对双方说。

叶显成给万峰湖中学少儿八音艺术团教授八音 (刘朝富摄)

“我们从18岁到现在演了几十年。就怕没人了。看见你们就看到了八音的希望。”

“我们从老人家身上学到了坚持的精神。”

邓校长骄傲地竖着拇指说:“期末考试县第一名,年级考试第一名都在队伍里。队伍不仅有布依族,还有汉族、苗族的孩子。八音进校园,既是现实的手段,也是长远的打算。希望孩子们能有一技之长,为家乡当好宣传员。”

“特别骄傲。我们离开学校也会继续学下去。”一个个手持乐器的小小身影,一双双好学的明亮眼睛,一颗颗走向八音的稚嫩心灵,一次次精彩演出带来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是对八音传承的最好解答。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钱星星

刘朝富

编辑彭芝莉刘义

编审陈俎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