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农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黔行小康闯新路系列报道之三丨豁然开朗幸福来》,具体内容如下:
山野绿,圣地红。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一盏马灯照亮中国”的故事激励了几代人。 几十年后,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依托“红、绿”两种资源,发生着美丽嬗变: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两层小楼青瓦斜卧,独特的陶制工艺品随处可见……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对乡亲们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彼时,贵州还有万贫困人口,数量全国最多。 “面对庞大的贫困人口,要确保到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贵州就必须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说。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发挥产业扶贫力量,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降至0.85%,贵州从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一跃成为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 铺就一条“致富路” “自汉江买舟入黔,高山万仞,浚水千滩……扁舟逆流,两次断缆,无限艰辛,备极惊骇……”清代书信中记录的“黔道难”,让人不由掩卷叹息。贵州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73%的面积为喀斯特地貌,“黔道难”不仅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拔穷根,首要在路。 记者从遵义市乘车前往毕节市赫章县,只见高速路像离弦的箭,贯穿了重重大山。逢山开路,遇谷架桥,一座座高架桥的桥墩像竹笋一样从山谷里“拱”了出来。其中,高达米的赫章特大桥桥墩是亚洲连续钢构桥梁的第一高墩,在云雾缭绕中远远看去,大桥就好像浮在空中一样。 正是这一条条路,改变了贵州人的命运。年8月,贵州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到年,全省累计建成“组组通”硬化路近8万公里,惠及沿线万农村人口,30户以上村民组实现%通硬化路。 “外出走一走,脚上全是土,农户要种地,全靠使力气。”这是赫章县水塘乡新河社区几个村民组村民过去的生活。如今,“组组通”打通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小康路”。“以前在外打工,自从家乡道路硬化后,我就买了辆二手车,回乡走村串户做起了‘流动超市’,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还能照顾家里。”正在村里卖菜的新河社区花场坝村村民姚文黔聊起了自家的变化。 路通了,深藏大山的土特产也有了价值。“以前没有路,竹子运输成本太高,白送别人都不要。”赤水市黎明村村民陈万伦说,“现在公路通到家门口,竹子浑身都是宝,可以做家具、造纸、做工艺品。”仅靠卖竹原料一项,他每年就能收入多元,不仅顺利脱贫,还被评为了“脱贫标兵”。 打造一个“幸福村” 万人,4年时间内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规模相当于冰岛全国总人口的五倍多。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下大力气做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贫困群众搬出来,还要稳得住、能致富。 伴着余晖,记者走进赫章县金银山社区,柏油路上见不到一点垃圾,扶贫车间内工人正忙着赶制订单,老人们三两成群享受休闲时光。社区开办的“四点半课堂”里传来清脆的童声:“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金银山社区共安置26个乡镇的贫困群众户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习俗碰撞在一起,曾经给管理服务带来不少困难。对此,社区党工委书记朱启辉记忆犹新,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搬迁融入慢,社区治理难,社区工作累”。 为破解难题,社区从年10月起,探索推行“党建+积分”管理模式。“党员、干部、楼长、居民”4类主体全部纳入积分管理,针对不同群体,分门别类按不同标准进行积分加减。获得的积分不仅可以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在评先选优、培训就业乃至子女教育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 积分累积出共建共治的治理合力,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乱扔垃圾、酗酒闹事的没有了,社区名劳动力91.4%实现就业。 “过去住在山上,到镇里坐车还得两三个小时,孩子上学也不方便,现在孩子上学走路只要十多分钟。”35岁的李英原是朱明乡安甲村村民,年搬到金银山社区。从山里的土坯房搬进整洁明亮的楼房后,她在附近超市找到了一份工作,还加入了由几十名彝族妇女组成的社区舞蹈队“彝之舞”。 身着白底红边的改良彝族服饰,怀抱月琴,闲暇时间“彝之舞”舞蹈队成员跳起了《月琴舞》。音乐悠扬,舞姿蹁跹,诉说着新生活带来的新希望。 这只是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聚焦“为什么搬”“怎么搬”“搬后怎么办”等问题,贵州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让山里的人们实现了“忧居”变“优居”、“苦业”变“乐业”的千年之变。 叫响一批“黔品牌” “天天‘泡’在田里研究种茄子,脸都晒得跟茄子一个颜色了。”站在坝区地头,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党委书记王倩开玩笑地说。 泗渡镇拥有贵州省不多见的集中连片近万亩坝区,涉及农民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万人。怎样更好地发挥坝区农业综合效益,成为当地干群寻找脱贫产业的突破点。王倩介绍:“我们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规划建设了万亩茄子产业示范带,同步开展茄子、白菜套作试验,培育新品种,利用新技术探索高效种植模式。” 而在距此不远的汇川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泗渡坝区的生产情况正实时展现在电子屏幕上。汇川区农投公司董事长冉义斌拿起一袋花菜,用手机扫描 聚焦产销对接关键环节,汇川区发挥大数据的“最强大脑”作用,推动形成了“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目前产业链覆盖户种植养殖户,解决余名贫困农民稳定就业,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坝区提质增效,坡耕地结构调整,产业革命成为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引擎。今年一季度,贵州省蔬菜总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7.3%,食用菌、水果、茶叶等都实现逆势增长,跑出了致富奔小康的“高原速度”。 在乌蒙山、武陵山、滇桂黔石漠化片区,“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历史回响犹在耳畔,一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正“号角连天”。这个曾经有着近1/3贫困人口的省份,正沿着“贵州新路”向历史的高原拓荒,向世代贫困的宿命宣战,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进发。
记者刘久锋李竟涵孙莹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王琳
编审杨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