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灯盏头戏孕育于年,是灵台荒民乞讨时所唱小曲,初为灯盏碗碗腔;年灵台民间皮影戏班将灯盏碗碗腔引入皮影戏演唱,形成了灯盏头皮影戏;年灵台县秦剧团实验演出灯盏头舞台剧,获得成功,并在省、地参加会演多次获奖。年以后,灯盏头剧逐渐沉寂,仅有少数艺人坚持传承,使这一地方剧种得以延续。近年来,灵台县在灯盏头戏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组建成立了灵台县灯盏头剧团,编写了《灯盏头戏曲志》和《灵台灯盏头戏》等研究专著,编演保存了剧目资料,年灵台灯盏头戏入选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县仅有的4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之一。并连续多年举办了灯盏头戏展演活动,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了这一灵台地方剧种的独特魅力。灯盏头戏尤其以皮影戏形式传播、传承最广。五百多年来,灯盏头剧广泛流行于甘肃灵台、泾川、崇信、安口、平凉和陕西千阳、陇县、麟游、凤翔一带,《甘肃省戏曲志》和《中国戏曲志》均有专条记载,中央、省、地电视台曾多次作过报道。灯盏头戏以照明器具灯盏碗碗作为主要击节乐器,并配合莲花板及梆子。打击乐有板鼓、爆鼓、堂鼓、战鼓、勾锣、小锣、铙钹、铰子。文乐队以二弦为领奏,配置乐器有高、低音二胡、月琴或三弦、笛子、唢呐、大提琴及铜管乐。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灯盏头音乐充分戏曲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版式、曲牌和音乐特色。角色行当生、丑、净、旦齐全,演出剧目与秦腔上演剧目类同,演员表演形成了整套的程式,保留传统剧目约80本(折),近年来演出场次最多,最受欢迎的有折子戏《卖子》、《包公赔情》、《花亭相会》等,其中由省级传承人杨万钧编曲、孟效义领衔演出的《卖子》曾在上海地方剧展演中获得特等奖。灯盏头戏作为灵台县独有的地方剧种,余年的孕育、转型、成熟、沉寂,历史十分悠久,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缩影。特别是由民间小曲到灯盏碗碗腔的形成,灯盏皮影小戏到舞台大戏的过渡及成功实验,不仅能为民族民间音乐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和提高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而且对丰富、完善中国音乐史、中国戏曲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先进文化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出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来源:非遗中心审核:王国鸿郭红亮
编辑:姚亚清曹睿
投稿: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