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暑期,博物馆就成为了学生们热门去处,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丰富的展览和活动,夜游博物馆也相继开展,许多文博、旅游、亲子博主,也会推荐主题展览和博物馆参观的攻略。不过小编发现,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攻略中,很少有和音乐相关的推荐,但事实上,音乐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无论考古出土成果,还是人文传统艺术,都是成果累累,相当重要。早至人类原始时期,先民在劳作之后就会载歌载舞,用音乐来表达情绪。而后世“礼、乐、射、御、书、数”,“乐”也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是古人修身学习必备的基础。更别说唐宋及后世,音乐始终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灿烂的瑰宝。
为此,小编特意做了一份音乐相关的攻略,分享给大家。先从上海博物馆开始。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馆藏尤以书画、瓷器、青铜器最为重点,其中音乐相关的文物也不少。去年,上博曾携手上海民族乐团跨界合作的“海上生民乐——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文物民乐展演”,其中就提到了许多与音乐相关的文物。
01?/shanghaimuseum
晋侯稣钟
古乐器是音乐文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类。上博的“镇馆之宝”之一,就是一套古乐器编钟。通常而言,博物馆馆藏的编钟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曾侯乙编钟,而上博收藏的这套晋侯稣钟,同样也是非常稀有的重量级藏品,甚至比曾侯乙编钟年代更早。
编钟无论是作为古乐器,还是文物,都非常重要。《周礼》中的乐器分类“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钟就是属于其中“金”。另外,“钟”是重要的礼器,通常是皇室贵族仪式之用。所谓“钟鼎之家”,形容上层社会,从字面直译也能看出来,就是能用的了钟和鼎的人家。
钟的重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科技,“钟”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和工艺,通过不同大小的钟来发出不同的音阶,进行演奏,并且如曾侯乙编钟,通过敲打一件钟的不同位置可以发出不同的音,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非常先进的技术。此外,还能对钟进行调音,通过削钟的内壁凹槽的厚度来校准音律。更重要的是,通常认为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尤其是西方学者,力主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是很晚的时候从国外传入的。但曾侯乙编钟就打破了“中国的七声音阶源自欧洲”的结论。
上博晋侯稣钟的来源也相当有故事可讲。年,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在香港一家古玩店,发现了摆在仓库中的一套无人问津的编钟,这些编钟的样式看起来是西周的,但上面有着完整的铭文,这些铭文都是用金属刻上去的,就是所谓的“錾刻”,而之前出土的青铜器未见过这样的铭文。但马承源有自己的想法,他在查编钟的锈迹的时候,发现了3个非常隐蔽的金文“晋侯稣”。他断定这是西周时代的重要青铜文物,决定在文物市场尚存观望之际,在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的帮助下斥巨资将14枚编钟抢救回国。
这组编钟的主人,名稣,是《史记》所载第八代晋君献侯,周宣王时代,相当于公元前多年。晋侯稣钟是随葬编钟,由于墓葬曾遭盗掘,其中十四件流失至香港,由上海博物馆抢救回归,另两件经科学挖掘,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地8号墓。
晋侯稣钟上的铭文拓片
如前所述,钟多为双音钟,就如晋侯稣钟,敲击每个钟的正鼓部和装饰有小鸟花纹的侧鼓部,都能获得一个跨越小三度的乐音,整套钟分为音列相同的两组,音域自小字组的a字到小字组c4跨越三个八度又一个小三度。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通常编钟能奏五声音阶,如曾侯乙编钟能奏七声。但晋侯稣钟实测下来包括不同音高的哆、咪、索、啦四个音频,缺少“商”音,这一点和文献中记载的周钟不用商音的记录相吻合。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用商音也成为了过去,到了曾侯乙编钟,已十二个半音齐全。
另外,青铜器上通常有铭文,是考据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晋侯稣钟上的铭文是錾刻,共有字,据铭文记载,晋献侯稣参加了由天子亲自指挥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征伐对象是周代中晚期经常骚扰中央的东部少数民族“宿夷”。整场战争持续了三个月,最终大获全胜,共斩敌首级,虏敌人。这套编钟正是稣为了铭记天子的荣宠而特意制作并奉祀于祖先的。
02?/shanghaimuseum
孙位《高逸图》
孙位《高逸图》无疑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其收藏古典绘画中年代最早的藏品之一,此外的馆藏唐画,可能就只有敦煌石窟的唐代佛画了。
作者孙位是晚唐五代初期画家。他在唐末随僖宗入川,之后居住于成都,擅长人物、松石、道释人物画等等,其闻名于五代的蜀地画家黄荃、黄居寀都曾以他为师。北宋真宗景德三年成书的《益州名画录》中曾记录了58位四川画家,按“逸、神、妙、能”的标准排,孙位列为“逸格一人”,相当于蜀中首位。
《高逸图》和音乐的关系,在于画的内容,孙位画的是“竹林七贤“,也就是魏晋时代七位大名鼎鼎的文人,被后世文人所追崇的偶像。这七位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经常集于竹林之下,纵情自我,竹林游弋,肆意酣畅,喝酒纵歌。所以“竹林七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寄托,是一种归隐山野、追求自我的愿景。
“竹林七贤”中有几位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首先是嵇康,众所周知琴家,善弹《广陵散》著称于世,甚至在临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阮籍,也是著名琴家,史载他“嗜酒能啸,善弹琴”,曾作琴曲《酒狂》,有音乐理论著作《乐论》传世,他还善啸。阮咸是其侄子,同样也是音乐家,相传善弹此秦琵琶并进行改良,而后世也以其名“阮”命名。
《高逸图》并不是这幅画作最初的名字,它是由宋徽宗题名,将其收藏入宫廷宝库,并以瘦金体书写“孙位高逸图”。由于年代久远,《高逸图》保存至今画面上只保留有四位人物,经考证分别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山涛、王戎、刘伶,剩余的嵇康、向秀、阮咸的画面早在北宋即已缺失。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砖刻壁画
不过“竹林七贤”的主题,是中国绘画非常常见的题材,如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南朝墓葬中,出土了一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砖刻壁画。后世文玩上也经常能见到“竹林七贤”主题的创作,如同样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吴之璠款浮雕竹林七贤图竹笔筒,另外还有明崇祯、清康熙竹林七贤青花笔筒等。
03?/shanghaimuseum
古琴
去年的“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展出了两床明清时代古琴:明啸月琴和清小一天秋琴,两把古琴均可弹奏。上博收藏的古琴也不少,共有二十余床古琴,时代上起唐宋,下迄晚清时期。上博对于古琴的展出一直是根据不同展览主题来选择合适的古琴作为展品,在建成开放后的上博东馆将有固定的展位展出馆藏古琴。
啸月琴?明(—年)
小一天秋琴?清(—年)
二十余床古琴中,曾经展出过的还有元代月明沧海琴,伏羲式,桐木斫,因琴背龙池上方阴刻填金行书“月明沧海”而得名。池下阴刻朱漆悬针篆亚字方印“龙阳子”,池内阴刻楷书:“至正壬辰十月上旬,东海云林生监造。”“龙阳子”是元末明初道士、音乐家冷谦的别号。至正壬辰为年。“东海云林生”是元代大书画家倪瓒的别号,所以该琴是不是倪瓒监造虽不能确定,但也是有一定可能的。
月明沧海琴
古琴是中国文人喜爱的乐器,因此也经常出现在画中,如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宋徽宗《听琴图》。有趣的是,宋徽宗的春雷琴,存世有四床,其中之一就收藏在上博,海上琴家吴金祥先生旧藏,年入藏上海博物馆。
上博的书画收藏丰富,自然也有不少以琴入画的作品。如明文徴明《真赏斋图卷》,被太湖石与松树环绕真赏斋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三间屋子最左边一间,放置着摆满书籍轴册的书架以及几案,几案上摆放着一床古琴。该画是文徴明八十岁时为友人所绘的作品,房舍均被认为曾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真赏斋主人为作为无锡当地名门望族的华氏家族。当然,华夏的私人别墅应该不会如文徴明那样简朴,显然文徴明是借画作来构建江南山水间文人斋舍的理想形式,强调斋舍主人清高、淡泊的文人品性。
上博版《真赏斋图卷》
国博版《真赏斋图卷》
有趣的是,文徴明还有一张《真赏斋图卷》,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与上博版不同,创作于上博版八年之后,构图上较之上博本作了大胆的剪裁,草堂和室主人的活动更显突出。而上博版中那床古琴,也神秘消失了。
上博版《真赏斋图卷》局部
国博版《真赏斋图卷》局部
在明代文人构建居所的标准里,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文人的象征。如明代中期王佐在增订明初关于器物鉴藏的书籍《格古要论》中就强调“物莫古于琴书,在学者所当先务,今是正之,以琴书列于卷首……”文徵明曾孙文震亨的构建文人理想居所的参考书《长物志》的卷七,就是“琴”专论,他写道:“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所以琴对于文人隐逸情境营造是非常重要的。
南宋《携琴闲步图》
明杜堇《十八学士图屏之焚香弹琴》
明仇英《柳下眠琴图》
通常描绘文人生活空间的画作,多会有琴的出现,上博版的《真赏斋图卷》并不是单证,此外上博收藏的南宋《携琴闲步图》、明《十八学士图屏之焚香弹琴》、明仇英《柳下眠琴图》、明杜堇《梅下横琴图轴》、清钱慧安《煮茶洗砚图》等,都能在书房中见到琴赫然出现在视觉中心,画中主人未必一定在抚琴,但空间中是一定会有琴的。
但国博版的《真赏斋图卷》中,琴为何被画家去掉了?这一问题,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推敲考证。
来源
上海音乐家协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