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魏长生和同州梆子

来源:月琴 时间:2023/6/14
白癜风的症状与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al/140916/4474568.html

(文/王小民)

中国国剧是京剧,京剧前身是梆子戏,梆子戏鼻祖是同州梆子,同州梆子名角是魏长生……一代名伶魏长生在中国戏剧史上的贡献,完全不输于梅兰芳大师。

啯噜子学梆子

清乾隆九年(),魏长生生于四川金堂县绣水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排行老三人称“魏三”。魏长生幼年父亲便病逝,长期困顿全靠母亲当佣工维持一家生计。在他十岁左右母亲辞世,魏长生只好与流浪儿为伍捡拾破烂,为了贴补家用还经常跑到金堂绣川书院打工。食不果腹却也挡不住爱好所向,魏长生爱戏如痴,小时就喜欢去金堂北街三圣宫陕西会馆听秦腔,大一些还曾到省城成都学唱过川戏,只是技艺一般没能显山露水。清代中期四川盛行啯噜会(无业游民中强悍者所组织的武装集团),处于社会下层的魏长生便混迹其中行侠仗义。十三岁那年,更是随一伙啯噜会江湖艺人流落西安,会合一个秦腔小戏班正式改学秦腔,演花旦、青衣、刀马旦,打下了全能旦的坚实基础。魏长生嗓子条件不错,长得也清秀聪慧,是个“旦角”好苗子,中国较早的戏曲表演是不准女性登台演出的,所以一直存在着男性演绎女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这些男旦演员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家,但比起魏长生他们算晚辈了。

清初以来四川、陕西两省统归川陕总督治理,同属一个行政区域故而各方面交往频繁。魏长生流浪陕西期间,先在西安拜师学艺,由于人地生疏常遭欺侮,后发生了与邻街商家学徒斗殴伤人事件,迫不得已潜逃到东府大荔一带,加入同州梆子戏班潜心学艺。同州梆子又称东路秦腔(老东路),发源于关中东部同州(今大荔)十数县,满宫满调的唱腔,慷慨激昂的音乐以及粗犷豪迈的表演风格具有古秦风“驷铁车辚”之刚劲,尽显“繁音激楚”之优美。同州梆子肇始于战国,明末已有多个班社活跃于城乡舞台,崇祯年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作为军戏娱乐将士,一路携带其入北京,又传播到中原和江浙、湖广等地。到清乾隆年间(—),已涌现出居凤班、双凤班等著名班社和同州小惠、蒲城黄三、澄城郭九等一大批优秀艺人。魏长生再入戏行后奋发学艺,虚心求教刻苦练功,起早摸黑唱做念打,出大汗吃大苦,发下誓愿“艺不惊人死不休”。在刻苦学习同州梆子的过程中,悟性颇高的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当时演出的戏曲剧本太老套了,而且道德说教味儿颇浓,于是便开始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在传统的表演套路里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使之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和需求。

同州梆子进京

时光流逝,魏长生在大荔学戏二十年羽翼日渐丰满,功底扎实声情并茂享誉三秦,戏班也行当整齐,多部具有深厚生活气息的剧目广受欢迎。有啯噜会那段不平凡的经历垫底,富有冒险精神的魏长生毅然决定仿前人路径进京闯荡。康煕三年()同州梆子邹家班和名艺人黄菊花(合阳)、白牡丹(同州)应召赴京曾轰动一时,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省的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已成风潮。乾隆三十九年(),魏长生挟秦云蜀栈雄风入京演出。当时,北京戏曲舞台盛行昆腔(昆曲)与京腔(高腔),强劲的“同州梆子旋风”劲吹梨园,魏长生妖娆的扮相、委婉的声腔、优美的身段让京城士子几近疯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均成“魏粉”,一时间九城生辉六部失色,“海外咸知有魏三”。魏长生走红后常在四川会馆会朋友、出堂会,不想竟引来了两位特殊的观众—乾隆皇帝和爱妃,皇妃认定魏长生的模样儿与逝去的公主十分相似,于是叩请皇上收他为格格、皇妃的干女儿,魏长生也便有了“魏皇姑”的名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魏长生名动京华、举国若狂的同时招来同行“六大部”(王府、萃庆、大成、裕庆、余庆、保和)及其后台皇室显贵的嫉恨,惨遭莫须有的“鄙猥”“淫亵”中伤而愤然离京。乾隆四十四年(),魏长生复入京挑起“双庆部”戏班大梁,再次以《滚楼》中的苗赛花引起轰动,京都群众“观者如堵”。封建保守势力二度发起攻势,他们认为魏剧多为男女情事,表演中亦过分描绘,当以京腔、昆弋为正统,视同州梆子为邪门而禁止演出,迫使魏长生黯然离京下了扬州。被誉为“野狐教主”的魏长生是金子在哪都发光,各省市、各剧种演员纷纷涌至扬州一睹魏三丰姿,“以至昆班子弟亦有悖师而学者”。乾隆五十七年(),魏长生回归四川成都,倡建梨园公会、上演《汉贞烈》,终是放不下戏曲艺术。嘉庆五年(),时年57岁的魏长生第三次献艺北京,挂牌主演《香莲串》《烤火》《大闹销金帐》等同州梆子剧目,“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京师舞台上呕心沥血耕耘三年后终不支,于嘉庆七年()五一演出时倒在了他醉心不已的五彩舞台上,《背娃进府》之“表大嫂”成为千古绝响。

魏长生的影响

从少年啯噜子到红遍天下一代名伶,魏长生走完了极不平凡的58个春秋,用毕生心血树起中国戏曲史上一座高大丰碑。魏长生对于同州梆子乃至中国戏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良老梆子,创新了在梆子乱弹基础上、“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的西秦腔,唱腔婉转动人,繁音促节呜呜,给当年的剧坛带入了一股新鲜空气,不仅开启了花旦戏盛行时代,而且为繁荣秦腔艺术创下了不世之功。二是奠定“京秦不分”局面,魏长生入京时“花”“雅”两部竞争正烈,同州梆子“喷唔如话”“呜呜动人”的民间气息加上他高妙的表演艺术,不仅使“雅部”昆腔顿显没落之势,就连“花部”京腔也大为失色“旧本置之高阁”。三是善于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改革,“贴片子”(梳水头)由魏长生始创,他根据脸型的不同进行调整,胖的往前贴,廋的往后帖,额头短的往上贴、长的往下帖,这样修饰过的脸型能够最大限度呈现给观众最漂亮的脸部形状。跷工的改良兴盛亦源于魏长生,踩高跷模仿旧时女子缠足后走路和摸爬滚打绝非易事,而各种优美的身段更是绝活技艺的充分展现。魏长生的创新被剧界广泛借鉴与继承,为戏曲繁荣开辟了广阔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魏长生等一辈辈名老艺人的共同努力和深刻影响下,同州梆子在嘉庆至光绪年间(—)迎来了繁盛期,各种唱腔板式趋于完善,文武场乐器、锣鼓经、曲牌相当丰富,演唱演奏技艺大为提高。三四十家班社常年巡回各大城市展演,著名艺人“盖陕西”长命儿及须生王谋儿等在京城扬名立万。中华民国初年,西安易俗社“改良秦腔”之风劲吹,东府戏曲班社纷纷学唱,同州梆子逐渐失去了往日辉煌的光彩。新中国成立后,同州梆子重获新生,陕西省戏曲学校设立同州梆子班,招收生员百名,学习继承演出了30多个本戏和90多个折子戏。年6月,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进京公演历时半月,演出了《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传统剧目。《人民日报》给予重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