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种是一个地区
文化和语言特点的集中体现
各个剧种在萌芽和发展
以及成熟的过程中
深受二者的影响
虽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各个剧种相互影响、交融发展
但就戏曲的起源来说
单独的某一个地域
是不可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的
从明朝到现代
中国戏曲
“四大声腔”的概念
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
今天,文旅君便带您了解
各个时期
中国戏曲的“四大声腔”
中国戏曲
“四大声腔”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
●明初时
“四大声腔”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清代前期
昆山腔、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四大声腔”。
●现在
“四大声腔”则多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
昆腔
“昆腔”,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也是清代及现行的戏曲“四大声腔”之一。
●起源
“昆腔”,元末起源于江苏昆山,在明朝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予以加工提高后,影响逐渐扩大。
●特点
改良后的昆腔曲调细腻婉转,有“水磨腔”之称,集中表现了南曲轻柔婉转的特点,同时也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
●伴奏
它的伴奏乐器兼用箫管和琵琶、月琴等弦乐,较弋阳腔、海盐腔等更为丰富。
弋阳腔
“弋阳腔”又称“弋腔”,中国古代戏曲声腔、剧种,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也是清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
●元代
“弋阳腔”起源于今江西弋阳一带,明代嘉靖年间形成声腔系统,它被认为是高腔的源头和鼻祖。
●清代以来
独立的弋阳腔剧种开始衰落乃至绝迹,现在只有江西赣剧中还保留一些弋阳腔的腔调和剧目。
余姚腔
“余姚腔”是中国古代戏曲声腔、剧种,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
●约元末明初时
“余姚腔”形成于绍兴府的余姚一带。
●明代嘉靖年间
流行于常州、池州、扬州等地,明末渐趋衰落。
一般认为,后来流行于绍兴的调腔是余姚腔的支派。
海盐腔
海盐腔是中国古代戏曲声腔、剧种,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
●元代
“海盐腔”形成于浙江海盐。
●明嘉靖年间
曾在嘉兴、湖州、温州等地流行。
在发展过程中,海盐腔对弋阳腔、昆山腔的演变起了一定影响。
●明万历以后
海盐腔渐趋衰落而绝迹。
东柳
“东柳”于清初流行于黄河下游的冀、鲁、豫各省及苏北、皖北等地,以俗曲曲牌为特色。
西梆
“西梆”即梆子腔,因为梆子腔发源于西北山陕一带,曾有“西曲”“西调”等称呼。
●起源及发展
首先形成的梆子腔剧种是秦腔(陕西梆子)。梆子腔流行的地域极广,陆续形成许多不同流派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剧种。
●影响
梆子腔首创了“板式变化体”戏曲音乐结构体制,标志着我国戏曲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以后许多新兴的戏曲影响极大。
皮黄腔
“皮黄腔”是现行的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指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声腔系统。
徽剧、汉剧、京剧等都属于皮黄腔系。
高腔
“高腔”是现行的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派生而形成的声腔系统。
●特点
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伴奏(伴奏于今有了一定的变化)。
●字格
初用长短句字格,今已多用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模式,如赣剧高腔、川剧高腔、祁阳高腔、松阳高腔等。
今天的“戏曲大观”
就为您介绍到这里
下期再见
内容来源:梨园漫步昆曲文化
图片来源: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京剧院
-END-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