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教育筑基文化铸魂

来源:月琴 时间:2023/4/15

记者陈忠华文\图

教育是少数民族发展之基础,文化是少数民族之灵魂。“十三五”期间,昭通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工作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大力建设民族教育基础设施并完善配套条件,全力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着力建设各民族共享的民族教育和文化。

民族教育持续振兴

四月的清晨,校园的空气带着清新的草香,风中夹着夜晚残留的寒意,操场上飞扬着青春的气息。4月17日,昭通市民族中学举办了“民族课间操”比赛,同学们身着统一服装,动作优美、整齐、干净利落,每一节“民族课间操”都传递出各民族舞蹈的独有韵味,整套“民族课间操”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给校园美景添加了跃动色彩。

昭通市民族中学自创的“民族课间操”共有8节,目前已成熟排练了5节,第一节“雪鹄幻影”是傣族舞蹈,第二节“花山风云”是苗族舞蹈,第三节“敖包舞影”是蒙古族舞蹈,第四节“雄鹰绕林”是彝族舞蹈,第五节“铁血豪情”是藏族舞蹈。

“民族课间操”的兴起,只是昭通市民族中学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一个侧影。昭通市民族中学成立于年10月12日,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学校于年8月搬迁至北部新区,占地亩,现有教职工多人,在校学生多人。学校坚持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民族团结工作方针,教师视学生如子女或弟妹,各民族儿女在这里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互相关心、共同进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昭通市民族中学是昭通民族教育持续振兴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昭通加强民族地区校舍建设,全市建成了市级民族中学1所,县级民族中学3所(镇雄、彝良、威信),民族小学两所(永善县民族小学、威信县后山民族小学),先后创建了73所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全市19个民族乡都建有中学,镇雄花山、林口等地开办寄宿制小学和初级中学,部分县(区)学校开设了少数民族班。目前,全市在校学生共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人,占11.53%;现有专任教师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人,占10.44%。全面提高民族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将镇雄、彝良、威信3所民族中学学生生活补助分别从每年的8万元提高到15万元;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人,补助资金.61万元;面向全市招收少数民族初一学生人,推荐27名少数民族学生到云师大附中就学。

昭阳区盘河镇示范小学校长吴斌发挥苗族能歌善舞的优势,在阿初噜苗寨办起了苗族夜校,先后创作了《苗族夜校校歌》《我生在一个苗山寨》等余首具有苗族风味的苗语歌曲,在云南、贵州苗族村寨广为传唱。

民族文化全面繁荣

年6月,王爱华赴昆明参加“年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展览,现场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精湛技艺,广受国内外参展者好评。

王爱华是大关县天星镇中心村白房子村民小组一个“80后”苗族小伙,祖辈就是当地出名的芦笙制作世家,传到王爱华已是第六代。其父亲王杰锋于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称为“芦笙王”。受父亲王杰锋影响,王爱华从小就喜欢上了芦笙和芦笙制作技艺,年入选昭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永善县伍寨彝族苗族乡素有“月琴歌舞之乡”和“民族文化旅游乡”的美誉,全乡共有月琴歌舞传习人近人,大大小小月琴近把。近年来,该乡组织的月琴合奏、独奏(艺弹)、月琴歌舞曾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并获得多项殊荣。月琴传习人彭银发更是技艺精湛,他能在头顶、膝下、身后等各个部位运用自如地弹奏月琴,深得观众喜爱。

回族刺绣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想象力和艺术魅力,刺绣花草图案和几何图形,是回族妇女刺绣的绝技。年,鲁甸县桃源回族乡桃源村荣获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称号。如今,回族刺绣已是鲁甸县回族妇女脱贫致富的龙头产品。

两碗镇三角村坪头苗寨是水富市唯一的苗族聚居村寨,有着多年的居住历史,居住着户人,其中只有8户是汉族,年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坪头苗寨,形成了川滇黔次方言苗族和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两个支系的聚居生活,各自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传承、积淀了深厚的苗族文化。苗族迎客礼、婚礼、葬礼等仪式文化气息浓厚;歌舞、芦笙、唢呐、皮鼓等苗族礼乐传承有序;绩麻、纺纱、织布、刺绣、蜡染等传统工艺得到良好传承;羊角杯、弓弩等生活体育用品代代相传。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苗族文化、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为坪头苗寨的文化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花山节,已成为水富市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

昭通倡导“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发展观,全力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更好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着力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截至目前,完成省级民族文化建设项目40个,投入专项资金万元,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昭通彝族作家吕翼的作品《马嘶》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昭通成为全省获此奖项较多的市。深入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市现有经各级政府公布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项,占全市非遗名录的32%;有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人,占全市非遗名录34%。蜡染、刺绣等文创产品已成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发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效明显。

鼓励支持各少数民族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联系领导坚持在民族节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并组织召开座谈会,与少数民族群众交心谈心、共谋发展;同时,举办全市第二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民族赛装文化节和首届少数民族迎新春绘画作品展等活动,让举办民族文化活动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和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的实践。积极组队参加全省、全国举办的文体比赛和展演,舞蹈《心路传承》和声乐《则》、《嘿!玖啦》等获全省金奖,文化自信明显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实。

本文来源:昭通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