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0月28日电(记者吴帅帅、许舜达)在46岁的浙江衢州市常山县象湖村的妇联主席郑小菊眼里,村里的中年女性是本地致富的中坚力量。
象湖村所属的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这个人口只有30多万的山区县城,却有多名农村妇女常年在杭州、温州甚至北京、上海等城市从事家政类工作。他们便是郑小菊口中的“阿姨”:既是一个群体,也是一个敬称,还是一份兴农职业。
常山“八山半水分半田”,由于工业底子差,这里一直是劳务输出的大县。“地处山区却又是四省通衢,独特的区位环境也造就了常山人的性格,既有山里人的勤劳淳朴,又有走出去的干劲动力。”常山县妇联主席郑丽说。
20世纪80年代开始,忙碌的国道常山段路边,一个个背着行李、招手拦车的身影,就是常山县最早走出去务工的农村妇女。
由于肯吃苦、人勤快、善帮带,到了年前后,在浙江省内杭州等城市已经出现了一批常山籍的住家保姆,久而久之,“常山保姆”逐渐形成了规模和口碑。
王喜梅是常山锦绣职业培训学校的校长,这所学校从年开始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彼时劳务输出大县常山也正在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由政府买单,通过10余天的学习,让农民掌握一些基础技能。
“因为农民培训的氛围越来越好,常山在外做保姆的群体也越来越大。年开始,我们正式开设了家政课程。”王喜梅说。
年,为了进一步挖掘山区县的人力资源,同时迎合市场对优质保姆的旺盛需求,常山决定打造“常山阿姨”品牌。以“阿姨”代替“保姆”,为的是让这个职业更加有亲和力,获得更多的尊重。
同年7月,时任常山县委书记还亲自带队赴杭州推介“常山阿姨”。“放心保姆哪里找?常山阿姨就是好”成了当时朴实直白的宣传语。
年开始,常山专门设立“阿姨办”,通过政企合作办培训;设置技能、从业、家庭、品行、健康等五类档案等举措,从源头端保障走出去的阿姨让客户感到可靠放心。
郑小菊说,选拔过程非常严格,当地想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土办法”。“比如我们会从婆媳关系等方面了解审核,一般婆媳关系融洽,说明这位阿姨能够比较好处理人际关系,也能比较好融入雇主家的生活。”
与此同时,常山当地还研究制定了24小时住家保姆服务标准,进一步提升“常山阿姨”的服务水准。
“10多年前,我出去工资每个月多元,现在已经能达到多元。”刚通过了中级育婴师考试的“常山阿姨”鲁月琴说。
以一县信誉为一个富民产业背书,“常山阿姨”的市场行情愈发走俏。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常山全县累计共开展家政技能培训余人次,开设课程从基础的母婴护理扩展到空间收纳、西点制作、营养餐搭配等,至少带动当地妇女增收13亿元以上。
“早些年我们出去做保姆,还觉得抬不起头,现在成为认证的‘常山阿姨’是件光荣的事情。”郑小菊说。
家政行业不仅让农村妇女的腰包鼓了、腰杆硬了,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不少当地干部说,在常山许多农村,小到路灯开关时间,大到村集体的发展,返乡的阿姨们比之前更有参与村社自治的热情。
年10月,中国商务部等14部门研究制定了《家政兴农行动计划(-年)》,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唯一试点县,常山县有关干部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郑丽介绍,目前常山正在搭建“常山阿姨数智服务平台”,希望打造从培训、审核、上岗、评价、年检等全流程在线管理。
“常山阿姨可以不只是常山人,我们希望把培养模式、管理方法推广向更多地区。”郑丽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