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赣剧为江西省地方剧种,发端于著名的古代四

来源:月琴 时间:2023/1/15

赣剧为江西省地方剧种,属于多声腔,兼融高腔、乱弹、昆腔等曲调。赣剧发端于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即弋阳腔。元末明初,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艺术融合产生了弋阳腔,可以说弋阳腔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它的演唱方式和伴奏形式都和南戏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元代北曲中的许多地方都被弋阳腔所吸收。在中国戏剧史上,弋阳腔的地位十分重要,京剧、川剧等多个剧种的形成都曾经受到弋阳腔的巨大影响。

赣剧戈阳腔《牡丹亭·游园惊梦》选段

年左右,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由此,这一派别的弋阳腔更名为“赣剧”。之后,赣剧不断吸收江西地方戏曲、方言等,与原来的弋阳腔渐行渐远,形成自成一体的一个剧种。赣剧的弹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其他还包括高拔子、秦腔、浙调、文南词和浦江调诸腔,其中文南词腔调优美动听,尤受群众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赣剧艺术团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赣剧的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产生了巨大影响。

赣剧《窦娥冤》剧照

早在明代,每个弋阳腔的戏班就有28人左右,包括9个演员、8个龙套、5人组成的乐队、管理戏箱的3人,加上班头和其他人员。其中,9个演员就是9个行当,俗称“九脚头”。乐队的5个人,其中1人专司鼓,大锣、小锣各用1人,大钱、小钱各用1人。明代的弋阳腔是干唱形式,除用喷呐伴奏以外,不再使用其他的管弦乐器。清代以后,广信、饶州两地出现乱弹腔,开始只比高腔的乐队多了1个人,共有6人。但乐队里增加了胡琴、二胡、三弦、月琴等乐器,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

月琴

武场有司鼓1人,大锣、大钱为1人,小锣1人。文场有胡琴1人,二胡1人,三弦1人,月琴1人,其他组成人员与高腔班相同。清末以后,赣剧演出剧目逐渐增多,于是又增加了一些演员,出现了武生、二旦、茶旦、粉旦和四花的角色。加上原来的9人为14人。这时,有36人的赣剧班社,称之为大班;24人的称为小班。赣剧的艺术水平在大班的演出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戏曲演出剧照

赣剧弋阳腔有滚调、徒歌、帮腔等演唱形式,它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使用锣鼓使气氛非常热烈,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弋阳腔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叫“错用乡语”,每到一地,它都能入乡随俗。因此在声腔方面,它不断地同各地歌唱艺术相结合,也就不断地产生新的声腔。赣剧现在的高腔有弋阳腔和青阳腔两种,弋阳腔一直保持它的原始风貌。除青阳腔的个别曲调在音乐上用喷呐、笛子伴奏外,其他都不用管弦,一人干唱,众人帮腔,都用锣鼓助节。

赣剧《等你一百年》剧照

弋阳腔高昂激越,而青阳腔则比较柔和婉转些。在扩大剧目和艺术表现力方面,通俗流畅的“滚唱”使青阳腔胜弋阳腔一筹。由于赣剧长期在赣东北的广大地区演出,还编演了很多人们日常喜闻乐见的故事,如《等你一百年》,逐渐形成了朴实、亲切、逼真的地方舞台艺术风格,表演夸张、强烈、凝练、细致。明代,弋阳腔演出的“目连戏”热烈火爆的武打场面,虽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但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

赣剧《等你一百年》剧照

近代,赣剧的角色行当全面继承了明代弋阳腔的传统,分三生、三旦、三花,即“三行九脚”。三生为上生、正生、老生;三旦为小旦、王旦、老旦;三花为二花、大花、三花。清代中期以后,赣剧的角色增加为十三人,称“十三太保”。生行增加了剧生这一角色,花行增加了四花一角。旦行重新进行了组合,以大旦为首,下面为二旦、三旦、正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在赣剧中,其中的正旦、正生、大花被称为“三大台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