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高国兴(-),文学硕士,研究员、教授。先后供职于黑龙江省社科院、黑龙江省文化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年9月回归教育,先后在宿迁经贸学院商贸系、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南山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闽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作.
我曾是“编外”省政协委员
作者/高国兴
我在黑龙江经常发一些类似决策建议的小文,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有“省政协委员”之类的身份。
我与省政协有过一段特殊经历。年至年连续三年,黑龙江两会召开,我作为工作人员参与省政协文化系统委员的讨论,伴随两会始终。主要工作是小组讨论时我在后面做记录。
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两会代表、委员大家统一服装,着深色西服,坐在会场上拍照录像,整齐划一,创造出一种严肃气氛,给外界一种庄严的印象,讨论时也郑重其事,一个一个发言表态,大话套话,表演痕迹很重。那个时候,着装是自由的,讨论也是七嘴八舌,东拉西扯,没有一句是在点子上。每次讨论也记录不下什么。讨论结束了,也没有哪个部门强行要收会议记录,只是口头说,有需要反映的问题,上报。大会的时候,选举或通过某项决议,主持人说:“同意的请举手”,“放下”;“弃权的请举手”,“放下”;“反对的请举手”,“放下”。“少数服从多数,鼓掌通过”,会场噼里啪啦一片掌声,议程结束,圆满成功。
虽如此,多次参加省政协全会,也混个脸熟。文化系统的在当时所谓演艺界名人都认识了。什么月琴大师冯少先,女高音梁岚,女高音李高柔老太太,作曲家刘锡津,杂技团蹬伞的王红等等。我是从事理论研究出身,外柔内刚,表面彬彬有礼,内心实际是很清高,平时不与演艺人员往来,只有这些机会才与文艺界这些所谓名流有过接触。
参加次数多了,省领导也会出现误解。年1月黑龙江两会在北方大厦召开,我去找参会的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凤翚同志,在从大门进入大厅到走廊乘电梯的这段路,遇到时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的单荣范同志,他问我:“也来开会?”我说来找人,我俩同梯上三楼。
回首与黑龙江省政协的关系,有一份调查报告是我撰写的。
年6月10日至12日,省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年度重点工作之一:举行“黑龙江省关于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调查”活动,由时任科教文卫专业委员会主任的陈凤翚带队,参加人员有诗人、时任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满锐,著名旦角、曾第一个出演《红灯记》李铁梅的哈尔滨京剧院云燕铭,著名评剧名家、评剧创始之一葡萄红之女、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的张丽华,中国现代文学东北作家群之一的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作家关沫南,作曲家、哈尔滨师大艺术学院院长汪立三等。为在黑龙江省文化系统调查方便,时任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姚明理陪同,省政协科教文卫办公室主任张九如、干事祁坤范负责组织,我则负责调查记录与调查报告撰写。这些人中,姚明理、张九如、祁坤范与我不是省政协委员。
回查我当年的日记,年6月10日去的黑龙江省京剧院、黑龙江龙江剧院;11日去的黑龙江省评剧院、哈尔滨市评剧院、哈尔滨话剧院;12日去的黑龙江省艺术学校、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
这次调查主要工作在我一人身上。除了陈凤翚副部长、满锐社长、汪立三教授能与受访单位与人员交流对话外,其他成员都是陪衬。“文化人无文化”是文化系统这个行业的共性特点。调查组与受访单位负责同志交流对话,结束后,调查组所有参与人员解散没事了,我则根据记录用几天时间撰写了“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推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调查”。许多人可能对调查报告撰写误解为对调查的记录整理,非也,主要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主流词汇与思想处理调查资料与信息,提出宏观具有指导意义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调查报告的高度与水平取决于我的水平而不是参与调查者的水平。这是需要强调的。撰写后由科教文卫办公室主任张九如把关定稿,期间他与我电话中沟通几次进行文字上的润色、修改。
这个调查报告底稿我保存许多年,但从书架中找了几次没有找到,为此电话咨询黑龙江省档案馆,在收藏名录中查到了省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曾将这个报告在政协主席工作会议上专门报告过,有会议记录,也应该有报告的原件。但没有到30年的解密期,不能公开允许查看,所以,无法复印作为上述讲诉的佐证了。
用“编外”省政协委员写我这段经历是准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