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台前有戏幕后的故事更感人

来源:月琴 时间:2025/7/28
00:::38

10月30日早上7点钟,《血色高台》剧组再次来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敬献花篮、绕行公墓、默哀致敬......这是他们重大演出前“先敬先烈再演出”的固定仪式,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情在董振堂、杨克明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9点钟,全体演职人员背上行囊踏上巡演的中巴车,开启了为期12天的张掖市各县区巡演。

《血色高台》是高台县精心创排并打造的反映红西路军征战河西、浴血祁连的红色原创话剧。今年6月和9月,已先后分三批赴甘肃省内高校巡演,累计演出14场。当记者了解到《血色高台》剧组台前幕后的故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数易其稿,精心打磨酿佳剧

历史题材很难驾驭,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戏剧冲突性,还要融入现代意识,稍有偏差,难免有“神剧”的嫌疑,所以从一开始,剧组在《血色高台》剧本创作阶段就下了大工夫,从开始的五幕剧,到七幕剧,至现在的八幕剧,最终“质朴”成为《血色高台》的演出特征。年8月,该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演出结束后,先后进行了三次打磨提升。特别是年3月,剧组联系邀请话剧《八步沙》创作团队及省艺术研究院专家,历时24天打磨,从剧本、舞美、音乐、灯光、服装、道具、表演等全方位对剧目进行了提升,话剧在剧情发展、人物表现、舞美呈现、灯光效果、音乐渲染、服装设计、演出时间、视频制作等诸多方面相较前两版都有了大幅提升,为进一步开展巡演,提高话剧宣传教育效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草根”演员,倾情演出动人心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礼赞英雄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和时代课题。话剧《血色高台》塑造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灵魂饱满的英雄,故事的背景地在高台,演职人员都是生长在高台的本地人,深受红色文化浸润的演员,更能融入角色,更能引发观众共鸣。这些自愿参演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农民、教师、大学生、个体户、退休人员等,最大的68岁,最小的23岁,他们怀着对高台红色历史的敬重和对舞台的热爱,义无反顾的自愿加入剧组,克服困难,兢兢业业保障了一次次演出的成功。

陈巧玲的扮演者张静是高台县文化馆干部,兰州巡演期间接到公公去世的消息后,她牢记前辈们“戏比天大”的谆谆教诲,强忍悲痛坚持演出,直到最后一场结束后,才在深夜驱车千里赶回高台参加了公公的葬礼。叶团长的扮演者张伟国是名个体户,中秋节前夕他刚订购了一批月饼准备销售,可临时接到兰州高校巡演通知,为了保障演出,他狠下心随剧组外出,演出回来已是中秋节当天晚上了,造成店里数万元的月饼积压。还有为演出耽误了甜叶菊秋收的周铁匠扮演者周占明,带病参加演出的冯月琴大姐,热情体贴的范丽花大姐,任劳任怨的赵怀麒老师……47个非话剧专业的“草根”演员,团结一心,把《血色高台》演得催人泪下,荡气回肠。

公益演出,无私奉献赢赞誉

《血色高台》创排的初衷,一直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前期经费投入全部用于剧本创作、编剧、导演、舞美、道具等支出,演职人员全部为志愿演出。即使在高校巡演,相关费用也仅限于最基本的交通、住宿和伙食等支出。“我们演出不是为了挣钱”,这是剧组所有成员的心声。为了节省开支,剧组把巡演的档期排得很满,所有演职人员不仅承担演出任务,更是装卸工,装台、卸台、打点、对光、排练、磨戏等各环节均全员参与。

兰州高校巡演期间,晚上演出结束,全体人员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卸妆、搬运道具、转场,每晚到宾馆都在12点以后,转运演员的司机也时常叫苦,“这样忙不挣钱,图个啥么……”可就是这样累,剧组在兰州坚持了18天,累计演出14场次。最艰难的是6月26日在甘肃农业大学的演出,39度的高温天气,多人的大礼堂像蒸笼一样,下面的观众稍稍活动一下就是一身汗水,当演员们穿着棉袄、戴着皮帽谢幕时,观众全体起立,掌声如潮,这是对精彩剧情和演职人员敬业精神的肯定。10月14日《血色高台》经甘肃省教育厅网上直播,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