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胶州之花的茂腔,有

来源:月琴 时间:2023/3/23
北京主治酒渣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117/8598818.html

自茂腔出现以来,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茂腔,又名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主要在山东省的东部沿海如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广泛流行,被称为“胶州之花”。因为其表演内容多与百姓生活相关,唱词更是采用本地方言口语化,故而易被百姓接受和喜欢,影响深远。年,茂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茂腔也是由“周姑调”发展而来。据说,清康熙年间,有一个貌美的尼姑每天去山上打水,口中都唱着一种旋律优美动听的调子,山上的猎人听到后,惊为天籁,由于这位尼姑姓周,所以猎人把这个小调称为“周姑调”,后来这个调子便由猎人传播到山下,周姑调慢慢地就流行起来。村民们在唱曲调时候习惯用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所以也被称为“肘子鼓”。道光年间,茂腔已在山东半岛广为流行,在流传中又吸收和融合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表演形式而发展成“本肘鼓”。

到了20世纪,出现了茂腔戏班,拥有独创的剧目,演员表滨时也进行简单的化妆,这是茂腔发展为地方戏的雏形。20年代京剧、河北梯子等曲艺剧种也传播到山东半岛,为了增加吸引力,茂腔在保持着风格的基础上借鉴这些剧种的长处,在表演、声腔、舞台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作为一个地方剧种也更加完备。不久后,政府对高腔进行了抢救,名字也由茂肘鼓改为茂腔。

在对曲调和旋律的处理上,茂腔尽量将其口语化,因带有浓厚的乡音,通俗易懂,声音显得悠扬,尤其是女腔唱起来的时候,委婉幽怨,给人无尽的悲凉哀怨之感,这些剧目也多是写男女爱情、伦理道德的故事,尤其受女性观众的喜欢,因此茂腔也被人称为“拴老婆撅子戏”。早期的伴奏乐器只有简单的鼓、钱、锣等打击乐伴奏,后来采用柳琴伴奏,进入青岛后,受京剧、梯子等剧种的影响,采用京胡、二胡、月琴等乐器,后来进一步添加了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随着伴奏乐器体系的完善,茂腔行当也变得完善。

由当初的生、旦、丑向京剧行当看齐,分工更加细致。但茂腔仍保留了自己独特色彩的茂腔锣鼓点。经过几代艺人的整理和创作改编,茂腔传统的剧目大约有一百出,茂腔还有许多传统保留剧目,如四大京和八大记,其中四大京指的是《东京》、《南京》、《北京》、《西京》剧目,八大记则是指《罗衫记》、《玉杯记》、《火龙记》、《风筝记》、《金刀记》、《绣鞋记》、《丝兰记》8个剧目,这些剧目是茂腔的看家戏。

这些剧目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剧情丰富,转折点多,能够吸引人们入戏,久演不衰。在时间的洪流中,茂腔早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人们的精神象征,即使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观都发生了改变,年轻人对茂腔感兴趣的越来越少,演出减少导致剧团的经费紧张,演员被迫转入其他行当,茂腔的很多绝艺面临着失传,党和政府了解到茂腔目前的困境,已经派遣大量的学者进行挖掘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67.html